今天是重陽節,也是我國第13個法定“老年節”。記者從廈門市民政局獲悉,當前,廈門市戶籍老年人口達50.7萬人,人口老齡化率16.1%,兩者均達到歷史新高。預計“十五五”期間,我市老年人口和老齡化率都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戶籍老年人將在2029年年底前突破60萬人,在“十五五”末期達到約63.2萬人,老齡化率達到17.2%。

洪志標展示他創作的抗寇英雄雷宜卿剪紙作品。記者周莉攝

時光鼔語隊進行非洲鼓表演。
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據介紹,人口老齡化的快速演進,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十四五”以來,廈門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穩步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堅實,基礎養老金和低保、特困人員保障標準均居全省首位,初步形成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個人養老金和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全市建有養老機構44家、照料中心60家、居家養老服務站398家,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同時,廈門還在全國首創社區助老員制度。
健康支撐體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39家醫養結合機構。全市公立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100%設立老年醫學科。目前已創建84家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居民平均期望壽命提高至83.62歲,高于全國全省水平。
老年友好型社會加速形成。全市創建全國敬老文明號14家、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14個;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可免費乘坐城市公交工具,免票游覽鼓浪嶼、植物園等國有A級景區;設立老年大學教學點579個,常態化開展各種老年文藝活動。
老齡事業將邁向新階段
“十五五”期間,我國的老齡工作將從“被動應對”向“價值創造”方向積極轉變,老齡事業將從“基礎生存”向“品質提升”方向加快躍升。廈門將有力保障“老有所依”,加快建立多支柱、全覆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普及“老有所養”,推動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完善提升“老有所醫”,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積極開展、有效銜接,老年健康水平不斷提升;深入推動“老有所為”,老年人社會參與渠道不斷拓寬、參與形式更加多樣;有效增進“老有所樂”,老年教育培訓、文化旅游、健身休閑、金融支持等服務不斷豐富;充分實現“老有所安”,老年人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老年人優待水平持續提高。(海西晨報記者晉君通訊員林彥龍)
【人物1】
執剪六十載巧手創造鏤空之美
10月27日上午,當記者來到86歲的廈門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洪志標家中時,他正手執剪刀在紅紙間翻飛,須臾間,明末清初南安抗寇英雄雷宜卿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作為剪紙項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洪志標癡迷剪紙六十載,他的剪刀下,駿馬騰躍、牡丹盛放、人物栩栩如生。
剪紙世家第三代傳承人
洪志標1939年生于福建南安。童年時期,母親在他心中播下剪紙藝術的種子。
“母親有一雙巧手,繡花鞋上的剪紙花樣,年節的窗花、門簽,都是我的藝術啟蒙。”洪志標回憶道。上中學時,他師從剪紙愛好者陳文法老師,后考入福建師范大學藝術系專攻裝飾畫,剪紙作品曾在《人民日報》上刊登。
作為家族第三代剪紙傳承人,洪志標融合北方剪紙的渾厚與南方剪紙的細膩,形成獨特的閩南藝術風格。福建省美協原主席丁仃曾評價其作品“形簡質秀”,書畫泰斗朱鳴岡亦贊其“純樸、洗練、優美,表現時代精神”。他的作品《八駿爭勝》《漁歸》等,以刀為筆、紙為卷,將鄉土情懷與時代風貌凝于方寸之間,屢獲國內外大獎,并被中國剪紙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退休后致力剪紙技藝傳承
1999年定居廈門后,洪志標的藝術生涯步入新階段。雖已退休,他卻比從前更忙,創作、參展、教學、社會活動填滿了他的日程。
洪志標受聘為廈門興才學院教授,在他指導下,學校團隊斬獲全國大學生書畫大賽團體金獎。2023年,他以重要嘉賓身份出席世界非遺傳承人大會;同年受邀赴京參加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主辦的聯展,作品被制成郵折發行。
“藝術的生命在于傳承。”洪志標深諳此道,他在思明區老年大學開設剪紙課程,為銀齡學員授課,讓剪紙技藝在社區生根發芽。
創新嘗試跨界主題創作
近年來,洪志標不斷突破自我,嘗試跨界主題創作。2025年4月,他受開元街道邀請,與寧夏剪紙傳承人張云仙攜手,耗時10余天創作融合寧夏與廈門兩地風貌的2米長巨幅剪紙作品。作品以寫實的廈門街景與寧夏風光的抽象意象相呼應,通過中山公園、巨輪、賀蘭山葡萄園等元素,寓意兩地文化互通、經濟共同發展。
“年齡只是數字,我會一直創作下去。”洪志標說,剪紙是他一生的追求。
談及自己忙碌的日常生活,洪志標說:“活到老學到老,大腦不用就會生銹。”他告訴記者,如今他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懂得靈活運用數字工具,十分新潮。(晨報記者周莉)
【人物2】
盈翠社區時光鼓語隊隊員:
鼓聲傳遞快樂綻放銀齡光彩
在思明區嘉蓮街道盈翠社區,一群退休姐妹和幾個年輕媽媽一起組建了時光鼓語隊,用非洲鼓傳遞快樂,讓自己的退休生活閃閃發光。
這支鼔隊特別有活力
昨日,記者來到嘉蓮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廈門市打擊樂協會秘書長吳慶強正在給時光鼓語隊隊員們上課,現場抑揚頓挫的鼓聲,節奏感十足,傳遞出的快樂節奏,極富感染力。
在吳慶強看來,這是一支很有活力的鼔隊,和社區里常見的退休人員隊伍不同。“非洲鼓雖然小眾,但是很時尚,容易上手。手能通腦,尤其是對中老年朋友來說,雙手打非洲鼓,能鍛煉大腦,拍出健康,帶來快樂。”吳慶強說。
“非洲鼓+舞蹈”更時尚
社區居民、退休黨員丁慧介紹,一年多前,晏帥老師在盈翠社區開設非洲鼓公益課,她第一次接觸到這種樂器,也認識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姐妹。她說:“退休并不是窩在家里休息,而是新的開始,我可以重拾年輕時的興趣愛好,學自己想學的項目。”
去年10月,丁慧和姐妹們一起成立了時光鼓語隊,隊伍中一半是剛退休的中老年人,其他隊員則是年輕媽媽。
“我們喜歡跟年輕人在一起,從她們身上可以感受到滿滿的熱情和活力。”施彬沁退休后愛上了打非洲鼓。因為打鼓能解壓,她覺得跟年輕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更年輕。
退休教師廖桂萍今年57歲,對她來說,現在每天最快樂的事就是跟上幼兒園的小孫女一起打非洲鼓,度過幸福的親子時光。祖孫倆還曾受幼兒園邀請去同臺表演打非洲鼓。
時光鼓語隊隊長蘇柔是個“80后”,她曾是爵士舞老師,有著深厚的舞蹈功底。她告訴記者:“我們鼓隊和其他隊伍最大的區別就是更時尚,會在表演中加入舞蹈元素,不論隊員年齡大小、非洲鼓基礎如何、是否有舞蹈功底,我們都會匯集全隊力量來幫助大家掌握舞蹈動作,一個都不能少。”
堅持愛心公益服務社會
對于時光鼓語隊隊員來說,能夠堅持打非洲鼓,家人是她們強大的“后援團”。排練、演出期間,丈夫不僅承包了所有家務、負責接送孫子,還幫忙安裝鼔架、拍照拍視頻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丁慧說,作為普通人,她們有勇氣探索未知領域,帶動家人一起服務社會,綻放銀鈴力量。今年,隊員們加入盈翠社區盈光志愿者服務隊,走上公益之路,為孤獨癥兒童和養老院的老人演出,為困境老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體表演,大家心里有滿滿的成就感。“姐妹們會一直堅持公益,一起無懼歲月,一起快樂變老。”隊員們說。
(晨報記者晉君通訊員林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