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源市和平縣發現相連較完整、長約100公里的古道。它是目前河源境內發現的最長的古道,有可能是我國南方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遺存里程最長的古驛道。
古道全線均鋪有石條、石塊,有的地方沿著山嶺砌有近百級臺階,部分石砌臺階寬約1—1.3米。同時被發現的還有供過往行人休息歇腳的阿髻缺茶亭和下山茶亭。
多年來,河源市多次組織專家和工作人員,深入和平縣青州鎮、熱水鎮、浰源鎮及連平縣繡緞鎮等地進行實地勘察,對古(驛)道歷史價值和保存狀況進行反復考證,力爭發掘和保護好這些寶貴資源。
近日,二九二大隊古驛道調查組在和平縣熱水鎮又發現大量古建筑遺址,包括8座茶亭(合棟茶亭、上合棟茶亭、柑仔山茶亭、燕潭茶亭、馬徑亭、楊梅亭、上石缺垇茶亭、下石缺垇茶亭),2座重要拱橋(黃石坑石拱橋、鵝胸橋)。
浰源鎮野田村存有完好茶亭,亭上有“粵贛第一關”字樣
據悉,在河源市和平縣西北部與連平縣交界處發現的古(驛)道,全長約66公里,較為完整地連接著連平縣大湖鎮、和平縣青州、熱水、浰源三鎮以及江西龍南縣。該古(驛)道全線均鋪有石條、石塊,有的地方沿著山嶺砌有近百級臺階,部分石砌臺階寬約1米-1.3米,長則數米不等。其中,連平段的文物點主要有忠信鎮柘陂村的福興橋,大湖鎮羅徑村的廣濟橋和繡緞鎮尚嶺村的關爺埂古道,于1985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2001年,連平縣統一豎立標志牌。
日前, 根據實地踏勘情況,市政府專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發掘保護工作,由市政府相關領導牽頭,組織相關單位成立河源市粵贛古(驛)道河源段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目前,市、縣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以及沿線熱心人士正在積極開展古(驛)道初步清理和有關佐證材料的收集工作,力爭用2個月時間,全面摸清河源市古(驛)道遺存情況,為今后開展保護利用工作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