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新風講堂·鄉賢開講”于9月25日晚再次開講,此次邀請的主講嘉賓是臺灣知名學者、石獅沙美村鄉賢盧用章,他以“傳統禮儀傳承之道”為主題,分享“讀有益書·做文明人”的心得,其從“心”做起、從“根”做起的傳承傳統禮儀的觀念值得學習。
盧用章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筆者曾于今年年初采訪過盧教授,言談舉止間,不難看出盧教授對于傳統禮儀的重視。而此次講堂中,盧教授更以豐富的內容,引用儒家哲學思想,由淺入深地分享禮儀之道以及自己的人生經驗。
“一個人時時服務他人、處處服務他人、事事服務他人,這是世間第一等智慧,有第一等智慧定能幫助吾人開創幸福人生。”講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在盧教授看來,應當發揮群我倫理,從身邊小事做起,如隨手關水電、有序搭車、不亂停車等等,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因此公德心應該人皆有之,從而建立一個“你喜我悅”的社會。
本次講座盧教授特別強調傳承傳統禮儀應當從最根本的做起,首先應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外在方面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禮待人,行為謹慎;內在方面,當以清掃心地,知足知止為主,做到內心沒有煩惱,心靈無雜念,方能享受眼前美好的時光,活在當下。
盧教授還多次提到教育和孝順的重要性。所謂“百善孝為先”,每個人都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精神的內涵,使家人的心靈得到溫暖,人生才會因此而幸福完整。而教育不僅要有學校育人,還要有父母的榜樣、社會的倡導,將美好品德扎根于教育之中。
筆者采訪過盧教授兩次,他始終面帶笑容,十分熱情,為人友善,想必這是他在長期研究傳統文化的同時,把傳統禮儀的精華踐行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去。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筆者以為,學習傳統禮儀,不是一個刻意的過程,而應是當做人生的一門必修課,讓其成為自己品格中的一部分,正如盧教授所說,推動禮儀傳承要用“良心、虛心、包容心、同理心”,只要我們同心協力,就能共創文明風尚的和諧社會。
(胡丹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