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27日訊 “竹籃打水一場空,但我們的漆籃,卻滴水不漏。”已經70多歲的郭文良,60年前就會編竹籃,難掩對這門手藝的那份驕傲。

漆畫
郭文良是一名“灰工”,把特制的土灰涂抹在籃胚上面,這也是永春漆籃不一樣的開始。看似簡單的永春漆籃,在傳承500多年以后,回到了最初的永春縣仙夾鎮龍水村,村里已經沒有單打獨斗的漆籃匠,只有數人分工協作的“匠幫”。這門手藝也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畫工郭金榜正在創作

漆籃成品
煮籃靠手感
用頭發粗細的竹絲,編出竹籃,特別緊密,也特別堅固,但這只是“籃胚”,難點從“上灰”開始。

上灰
“土就是田里挖的,沒啥特殊,但要做成灰,就特別講究了。”郭文良抄起勺子,熟練地舀起一勺土,細得像面粉一樣。這些土粉,得在夏天最熱的時候,從田里挖起來,在烈日下暴曬,研磨,去掉哪怕是米粒大小的沙子,然后用農村的土制工具一遍又一遍過篩,“一年也就做一兩次,如果站在旁邊看著我們做,也會搞得灰頭土臉”。
在上灰之前,郭文良還得做一件事,燒一鍋石灰水,把籃胚放進去煮。“要煮到感覺竹籃變軟了,趕緊撈出來。”這個度很難把握,鍋里熱氣騰騰,感覺抓籃子的手都燙熟了,幾十年下來練就的手感,拿棍子捅一下就知道。
石灰水煮過,竹籃可以保證幾十年不會有蟲蛀,沒人用科學的辦法論證過,但是當地人祖傳的、博物館收藏的漆籃,就是最好的證據。“三斤土粉一斤灰,這個比例最好。”郭文良把水加進去,就像煮沸般冒泡,攪拌到看不出有水漬,黏稠度剛好,然后就是不斷地上灰、裱紗布、修剪、再上灰……等到灰面摸上去就像醫用紗布,就可以了。接著就可以交到漆工郭長城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