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生活中,很多人習慣用手機來看時間,而手表很多時候被當作一種裝飾品,現在已經很少人佩戴了,如今在街頭也很難尋得修表師傅。不過在泉港山腰老街,卻有這么一位修表人——莊文桂,默默堅守了幾十年,專心細致地為每一位顧客服務。
一臺老式修表臺,幾件零散的小工具,莊文桂師傅戴上微型放大鏡,一坐便是一天。莊師傅守著的老店叫“文桂修表行”,雖然店面不大,不過每天都迎接著許多慕名而來的顧客。
顧客 陳才金:“我的機械手表走的慢了,拿到這邊來修理放心,因為他是我幾十年的老朋友了,而且修理手表的技術是精益求精的。”
精準的動作,犀利的眼神,已經75歲高齡的莊師傅修起表來依舊專注、嚴謹,掌心厚厚的老繭正是他日復一日與鐘表相處留下的痕跡。
莊文桂:“一開始是修理時鐘,我沒經過師傅帶,自己鉆研,接下來修理懷表,后來才一直修理手表。我那時眼睛好,頭腦也比較活,一接觸東西便會知道里面的原理,后來又買修理鐘表的書來看,看完之后大概就能掌握了,我有耐心,不怕辛苦,一味鉆研。”
50余年的修表經歷,也讓莊文桂師傅見證了手表從原來的日常消費品到如今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隨著時代的發展,手表的工藝在一天天精進,但在莊師傅看來,過去因為修表工具匱乏,遇到的困難更大,如今再復雜的手表其中原理是不會變的,這時候考驗的就是耐心和細心了。
莊文桂:“過去修表相當困難,零部件沒地方買,一開始基本都是靠焊接,要是斷掉,都要焊接,原本修理鐘表會比較難,現在修表就直接把零部件壞掉換掉,因為供應足。”
和莊師傅同期的不少鐘表維修師傅都已經退休,或者改行了,但是他還是一直堅守著,并將這一手藝活教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
莊文桂:“老大老二都有學,老大都會了,老二基本上會了,老大修理的時間很長了,讀小學的時候,就學著修理時鐘了。”
孩子的接手,讓莊文桂師傅感到欣慰。不過已經75歲的他,并沒有要放下這手藝活的打算,只要身體允許,他會一直堅持下去,直到哪天修不動了。
【編后語】一間不大的店鋪,一個微型的放大鏡,憑借著細心和耐心,莊文桂師傅一直堅持修理手表半個世紀,這種執著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