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9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9月8日至10日,2025年福建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交流活動在泉州市舉辦,旨在總結交流全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經驗,分析重點難點問題,研究進一步加強創新驅動、活態傳承、系統保護、共促發展的具體舉措,助力鄉村振興、文旅融合和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9日上午的交流活動中,與會人員聚焦新時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實踐與展望,發布《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中國實踐與福建探索》的主旨報告。同時,泉州市、龍巖市圍繞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進行經驗介紹,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龍巖市分別就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享交流。
活動期間,與會代表還將前往泉州市通政小學、中山中路、威遠樓、工藝美術合作社、金魚巷、府文廟等地調研,深入了解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市)在非遺進校園、歷史街區保護、工業遺存活化、自然環境微改造模式、文化空間再生等方面的創新實踐,感受“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保護理念。同時,他們還將參觀全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展、泉州非遺館、“世遺煙火·非遺煥新”市集與展演活動等。
據介紹,全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展以“山海交響·閩韻傳薪”為主線,通過時間軸與空間軸雙線敘事,全面呈現我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突出“非遺傳承+生態保護+兩岸融合”的福建特色。“世遺煙火·非遺煥新”市集則設在泉州古城府文廟、中山路,匯集德化陶瓷、永春紙質畫、蟳埔女服飾、惠安影雕等非遺項目,街頭舞臺將上演提線木偶、火鼎公婆等非遺節目。
此次活動生動展現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以及湄洲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朱子文化(南平)生態保護區、朱子文化(尤溪)生態保護區3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成果,深入探討了未來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發展方向,為更好地展示八閩文化的氣韻與風采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