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30日訊 (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吳圳烽 文/圖)泉州市中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鄭本端,不擅表達,卻人如其名,認真踏實,本本正正。他說,醫生并不好當,別人看上去的光環,其實背后要付出很多努力,嘗遍酸甜苦辣。
時光如梭,行醫32年的鄭本端,回想起自己還是孩童時,因發燒讓醫生打針,那神奇的療效,讓他從小暗暗下定決心,長大后要當一名醫生,為病人解除痛苦。1983年,他考入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夢想終于實現。

人物名片
鄭本端:1965年出生,泉州市中醫院腦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擅長腦梗、偏癱、癡呆等治療。
從小種下夢想
長大后要當醫生
鄭本端出生于1965年,老家永春。小時候家在農村,就醫不方便。記得有一次自己發燒,全身滾燙,迷迷糊糊的,媽媽背著他到村里“赤腳”醫生的家中,醫生給他打了一針,沒多久,自己慢慢蘇醒過來,人也不那么難受了。小時候體弱多病,經常看醫生,醫生開的藥打的針,在他看來都是那么的神奇,也因此他從小對醫生埋下了敬佩之心,立志長大要當一名醫生。
大學填報志愿,自己瞞著家人,將志愿全部填上了醫學專業,也如愿成為了一名醫生。1988年畢業后,分配到永春天湖山礦區醫院,在兒科、內科工作了9年,臨床經驗豐富。天湖山臨近大田、德化,除了服務礦區的工人,還有很多農民前來就診,也遇到過一些疑難雜癥,但有限的醫療條件,迫使病人得轉院治療。為了能夠學到更多醫術,想著能夠去更好更大的醫院發展,鄭本端離開家鄉,來到了泉州市區。
在泉州市急救指揮中心急診病房,鄭本端接觸的病人大多是急癥,腦梗、偏癱、昏迷……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危及生命。在急救中心忙碌而又充實,晚上回到家還挑燈夜讀,努力奮戰。2012年考取了正高職稱,并到泉州市中醫院腦病科擔任副主任。
行醫32年
不斷學習進取
西醫出身,在中醫院腦病科,鄭本端主要以西醫手法醫治病人,但在中醫院幾年的熏陶學習中,他也精通了常規的中藥處方。中醫院腦病科是全國重點學科,有國家級名老中醫2名,主任醫師7名,中風病、眩暈是腦病科的優勢和研究方向。科室還研制出“中風康復丸”“參七粉”“健腦合劑”等專科用藥,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治療手法,對頭痛、癡呆、帕金森、失眠焦慮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鄭本端在給患者分析診斷報告
腦病科的病人多是慢性疾病人群,發病卻來勢洶洶。如一位40歲突發腦梗的女病人,來的時候已經昏迷了,躺著進醫院,經過10幾天的靜脈溶栓治療,就走著出院了。鄭本端的工作每天幾乎不變,他早上交班查房,查房后再到門診看診。每個月還要輪流給學生上課,“醫學知識日新月異,醫生也要跟著不斷地學習,才不會被淘汰”。
鄭本端常說,“醫生不好當,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考試,寫論文……”,自己行醫32年,在別人看來,醫生很風光,籠罩著光環,但實際上,背后要付出很多努力,還要嘗遍人生的酸甜苦辣。
多年的磨練,磨出了鄭本端的好脾氣,他會慢條斯理地和病人聊天,“吃什么,睡得好不好,大便通不通暢……”,其實從這些簡單的溝通中,鄭本端就基本上可以掌握病人的生活習性,甚至可能埋下的基礎疾病。所以,他時常教育學生要與患者多溝通,多為患者著想。“醫生就是要用自己所學,為病人解除痛苦”,鄭本端行醫就是抱著這個念想。
53歲援疆
曾流了一個星期鼻血
2017年,鄭本端響應醫院的號召,作為泉州市支援新疆醫療隊的隊員,踏上了去援疆的飛機,當年他已經53歲了。
新疆氣候干燥,初來乍到,鄭本端流了一個星期鼻血,無奈自己作為醫生,也“止”不了血。在昌吉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擔任副主任,鄭本端說,邊疆地區醫療資源短缺、醫療條件相對落后,且人才匱乏,開展工作也相對困難,這也讓他同時感受到援疆的重要性。

鄭本端在新疆時,開展義診給牧民看病(采訪對象供圖)
援疆一年半,新疆已是鄭本端的第二故鄉,援疆的日子,除了在醫院看診帶學生,他們還要到邊遠的貧困牧區“認親戚”,每個月到親戚家幫扶一次,買米買油買面買水果,拎著一天的伙食來到牧區,在親戚家同吃同住,還給他們義診送藥。
有一些牧區不通公路,邊疆氣候又變幻無常,一次在義診送藥的途中,突發大雨,他竟然在無邊的草原上奔跑起來,任大雨傾盆澆灌在身上,“好像一次洗禮”,鄭本端想起那次的奇遇,覺得這是人生中難得的一次經歷,援疆也給予他的人生,畫上了更加精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