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民警 8
陳振華,43歲,泉州人,從警19年,泉州市公安局鯉城分局常泰派出所社區民警
海都訊 “勤走、多問、多聽”,言簡意賅的六個字,要堅持起來并不容易。從警19年的陳振華把這當成座右銘,一堅持就是19年,他就是堅持用智慧、汗水和心血踐行社區警務夢想的。一天不到社區走走就悶得慌,這不,昨天與海都記者約訪的間隙,他又“偷偷”跑了一趟社區。

陳振華深入群眾,了解社情民意
“社區民警是我們的千里眼、順風耳,社情民意都了如指掌。”在副所長呂濟德眼中,社區民警就是派出所的眼睛,是社區安定的保證,而陳振華在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社區警務工作綜合考評連續多年名列派出所前列。

陳振華
瑣碎的工作 調和的能手
“從機關調到基層,從這個派出所調到另一個派出所”,1997年穿上警服,陳振華還是24歲的帥小伙,先在市公安局巡警支隊干了3年多的巡邏防控工作,2001年調整分配到浮橋派出所。2012年2月,陳振華被調整到常泰派出所擔任社區民警,負責下店和華塑兩社區。
作為基層派出所的民警,“重視小矛盾,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就是為鯉城保駕護航出一份力了”,陳振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實踐的。下店社區外來務工人員多,人口流動量比較大,魚龍混雜,居民矛盾糾紛多。而華塑社區居住的多是越南、印尼歸僑,生活習慣差異較大,也是矛盾多發區。這個時候,民警的調和作用尤其重要。一接到警情,陳振華就趕緊去了解情況,調解糾紛,直到雙方握手言和。調和工作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與矛盾雙方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盡管瑣碎,陳振華還是不厭其煩地把調解工作做好。
今年5月,陳振華在走訪中了解到,下店社區的兩戶居民因過路問題發生糾紛。他分別與當事雙方交談后得知,原來兩戶居民的住宅相鄰,后一戶的出行道路有兩條,一是從前戶的住宅前經過,二是從自己的土地經過。可是今年,后一戶把自己的土地賣給他人后被建上了圍墻,只能從前戶住宅前經過,還時不時掃些垃圾過去,不堪其擾的前戶打算造圍墻,矛盾就此產生。經過陳振華半個多月多次的調和,雙方終于握手言和,前戶不造圍墻了,后戶也答應注重衛生,兩家和睦相處。
身份多核實 在逃犯躲不了
“轄區的安全,就是我的分內事”,陳振華工作態度精細入微,特別注意社區的人員變動情況。
“社區人員混雜,身份信息很重要,特別是經常流動的人員的信息!”今年4月,陳振華認真收集轄區各廠新增工作人員身份證信息,一一核對是否犯有前科以及在逃情況的工人,一旦發現有前科的工人,就與該工廠的管理人員私下聯系,讓他們多留意。
收集過程中,轄區一包袋廠的管理人員無奈地對陳振華說,他們廠有一位男子沒有帶身份證,只簡單填寫了一份身份信息。陳振華一聽,心里大為警覺,可查詢了男子提供的身份信息后,發現是真的。對工作一絲不茍的陳振華,將查到的證件照發送給了工廠管理員核對。一比對,原來不是同一個人。
陳振華連忙以男子所提供的母親姓名為線索進行調查,發現這位母親有兩個兒子,于是他把兩位兒子的照片都發給了管理人員。管理人員核對后,確認小兒子葉某便是那位無身份的男子。
再查葉某的身份信息后,發現他竟是2015年7月因犯尋釁滋事罪刑拘在逃人員。原以為能逃過一劫的葉某,被明察秋毫的陳振華抓獲歸案。
沒事多走走 社情了如掌
從1997年12月參加工作至今,陳振華已經是一個閱歷豐富的老民警了,深受同事和群眾的好評。“他就是我們所的千里眼呀,社情民意都了如指掌。”陳振華的同事們笑著稱贊道。
作為一名老社區民警,陳振華總結出自己的一套工作經驗,“勤走、多問、多聽”,即多跟社區干部打交道,多入戶走走,混個臉熟,不要等到有需求再去就晚了。
“跟社區干部、兩委打好關系就能夠提高辦事效率,必要時也要跟社區里的‘刺頭’們關系搞好,這樣才能收獲多方線索。”如此管理和協調有方,也就不意外陳振華為何能得到一致好評了。
19年里,陳振華不管調整到哪個工作崗位,都為一方平安默默地堅守。因為工作業績突出,陳振華多次獲得榮譽,他被評為“優秀治安民警”稱號;多次授予“個人嘉獎”、“優秀公務員”,2015年榮立個人三等功。(海都記者 楊江參 田米 實習生 林璐瀾 通訊員 劉虹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