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4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近日,沈海高速漳州段擴容工程先行用地獲自然資源部批準。該項目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對提升區域通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此次先行用地獲批,在漳州市自然資源局的指導與推動下,項目用地報批工作高效完成,是漳州市自然資源局創新服務模式一具體體現。
近年來,漳州市自然資源局深化“黨建+”融合模式,聚焦規劃審批、耕地保護、要素保障等主責主業,將黨組織優勢轉化為破解難題、服務發展的動能,通過組建黨員先鋒隊、設立黨員示范崗、開展“一線攻堅”行動,推動黨員干部在重大項目落地、歷史遺留問題化解中當先鋒、打頭陣,實現黨的建設與自然資源事業互促共進,為新時代黨建引領業務發展提供了“生動注腳”。
黨員專班啃下“硬骨頭”
面對土地資源緊缺與低效利用的雙重挑戰,漳州市自然資源局以黨建為引擎,組建黨員報批攻堅小組,直插項目堵點。
“龍文區某產業項目原需3個月審批,專班提前介入梳理,15天完成!”報批攻堅小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稱。
2025年以來,專班推動工業供地量、批而未供處置率躍居全省雙第一,盤活土地9678畝,釋放指標近1.4萬畝。
龍文盈科智谷產業園通過“零地增資+空間換地”改造模式,引進26家企業,投資強度超300萬元/畝。“權屬復雜、訴求多元,我們測算百余版方案,最終平衡商業、生態與民生需求。”項目負責人展示的設計圖上,曾經的“邊角地”已蛻變為城市綜合體藍本。
除了龍文,在薌城區的上墩城中村,利用“整村搬遷+連片開發”模式,178畝改造區629宗民宅全拆,貫通中心城區。
邊角地變身“連心橋”
“捧著‘紅本本’那刻,很多老人掉了淚。”登記中心相關負責人翻開工作日志,上面記錄著全市1.6萬套住房的確權足跡。
民生溫度更見于“產權清零”攻堅——
在不動產登記“清零行動”中,黨員牽頭創新“無過錯購房人權益分離”機制,化解1.6萬套住房辦證頑疾——漳州商業廣場小區300戶居民因土地權屬混雜十年未獲產權證,專班4個月內發出首本不動產權證,獲評全市黨建十佳案例。
活用儲備資源惠及于民:“儲備地+”模式將實驗中學南側地塊改建臨時停車場,緩解行政服務中心擁堵。
“截至目前,我們已建成4個這樣的臨時停車場,累計提供730個停車位。”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既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社會效益,也為后續正式開發營造了良好環境,實現了雙贏。”
一片片“邊角地”化作便民利民的“連心橋”。
“數字大腦”引來金鳳凰
“神器!”一位外地房企負責人指著手機屏幕感嘆。屏幕上,“云上漳州”小程序正以720度三維全景展示漳州薌城區的一宗地塊——周邊道路、綠化植被,甚至地塊邊緣的樹木細節清晰可見。“足不出戶就能沉浸式看地,連前期調研成本都省了!”他興奮地說。
這正是漳州市自然資源局創新土地招商的一個縮影。
漳州自然資源局以“云上漳州”為引擎,從智能平臺到精準招商,讓“邊角地”蝶變為產業“連心橋”。
從土地招商的“數字大腦”再到“土地超市”,收儲專班再打出組合拳。
福建柱石建材通過平臺拿下龍文區95畝地塊,僅5個月便建成新型預制樁一期工廠,較傳統流程節省半年;某臺資企業將閑置廠房信息發布后,迅速匹配到擴產需求的小白心里軟食品公司,實現“騰籠換鳥”。
這就是2025年4月上線的“土地超市”平臺;在政府指導下,將碎片化低效用地整合為“可交易資產”,存量資源的“黃金貨架”。
從“云端匹配”到“線下聯姻”。
專班招商小組帶著“云上漳州”篩選出的地塊,南下深圳、廈門開展120余輪洽談。在泉州專場推介會上,市區7宗商住地塊吸引90余家房企,當場達成19宗意向簽約;同時,積極做好客商資源庫動態管理,分類跟蹤投資意向,促成30余宗地塊高效匹配的常態化溝通機制。
不僅如此,專班還推行“拿地即開工2.0”全周期服務;在漳州開發區將新港灣造船廠,有139畝閑置土地分割轉讓給兩家企業,專班通過預告登記允許未達投資額25%的土地先行開發,企業1個月內即開工。
據了解,截至2025年8月,漳州通過“云上漳州”已盤活低效用地334宗、1.23萬畝,拉動投資212.4億元,畝均稅收增長超20%。
智慧大腦守護資源安全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土地供應面臨各種挑戰:產業集聚區作為發展重點區域,還有多少地可以報批?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涉及多個部門,解決起來并不容易。比如,產業集聚區功能定位為發展工業,但該區域不僅有公園、耕地,還有永久基本農田,涉及土地類型多、用地性質復雜……
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和用地會商三維“一張圖”系統為用地保障帶來了“及時雨”。
投資近2000萬元建成國土空間“一張圖”系統(E漳圖),歸集4大類766項核心數據,實現跨部門協同革命——R1線城際鐵路漳州段前期會商從數月壓縮至15天,執法效率提升50%;
信息安全是數字治理的生命線。漳州嚴格實施信息等級保護制度,采用政務云架構與等保2.0標準對國土空間數據實行分類分級加密管理,確保海量敏感信息在高效流轉中安全無虞。
“四轉工作法”跑出漳州速度
“從蓋章審批到送服務上門,這是理念之變!”漳州政務服務中心窗口,用地企業負責人點贊“1日拿證”的效率。
專班推行“權力轉責任、責任轉服務、服務轉落實、落實轉成效”四轉機制,用地審批、不動產登記全面實現“1日辦結”;2025年前7月保障漳汕高鐵、古雷煉化二期等國家項目用地2815畝、用海4095畝。
從“三級聯動”守護耕地紅線,到“四轉工作法”刷新審批速度;從1.6萬套住房確權安居,到“一碼惠企”激活市場細胞——漳州市自然資源局以一條黨建“紅線”,串起了資源保障的完整鏈條。
閩南潮涌,紅土生金。一支支“紅色專班”正以智慧與實干,在漳州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的征程上,書寫資源高效治理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