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溫嶺的醫護人員們悼念和送別遇難的同事
核心提示 浙江溫嶺患者殺醫案致1死2傷,一周以來中國連發三起醫療暴力事件,刺痛國民神經。
昨日,蒙難的醫生王云杰已被火化出殯,當天,上百醫護人員聚集醫院抗議,主張保障醫生安全。
行兇者必須受到譴責并得到制裁,但同時需要反思:為何一個微創手術糾紛持續一年半不能解決,我們又應當吸取什么教訓?
一個不被關注的年輕人
33歲的嫌疑人連恩青家住農村,5層高樓,沒有裝修,家具老舊,一臺冰箱和老式彩電是最值錢的家電。
連恩青的母親——58歲的家庭主婦陳玉蓮不斷重復地說:“這個小子怎么能去害人呢?”連恩青在廣西打工的64歲父親還在趕回來的路上,妹妹連俏(化名)成了家里的頂梁柱。連家人說,很對不起死去和受傷的醫生。
村書記林夏玲說,出事前都不知道村里有這個人,“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外面打工”。
周圍人對連恩青最大的印象是“老實”。“從沒見過他和別人吵架”、“早出晚歸地打工,不抽煙喝酒”、“性格比較內向,沒見過他和什么朋友來往。”
妹妹連俏說,哥哥是個本分忠厚的人,沒什么愛好,下班回家就是看看小說,連電腦都不碰,“我們是窮人家的孩子,生活很普通,他甚至有些自卑。”連俏說,他們最大的盼望原本是讓大齡的哥哥討老婆。
連恩青曾跪求醫生治療
連恩青一直有鼻炎,去年3月越來越嚴重,呼吸不暢,于是就去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看病。“醫生說他是鼻中隔偏曲和鼻竇炎,住院做了一個小手術。”連俏回憶說,術后四五個月后連恩青又呼吸不暢。
“后來又去醫院,原來給他開刀的醫生給他做了檢查,認為手術沒問題。”連俏說,“我哥這個人很敏感,認為是醫生在騙他,就去找別的醫生看,又拍了好幾張CT,結果也是好的。”
連俏說,連恩青情緒開始變得暴躁,這也和醫生的態度有關,“醫生不管他說身體難受,只強調檢查結果沒問題,找的次數多了,醫生嫌他煩了。有一次我哥哥跪在醫生面前求治療,但醫生說沒法給他看,說他鼻子沒問題。”
連恩青逐漸性情大變,砸家里東西。家人于是懷疑連恩青精神出了問題。今年8月,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連恩青被診斷出“持久的妄想癥障礙”,住院兩個多月,10月15號才出院,“醫生說他癥狀減輕了。”
他將要殺的醫生寫墻上
連恩青過去的一年多,基本不工作,每天在家里不是睡覺就是看電視。
連恩青的臥室只有一張床和一張簡陋桌子。桌子上凌亂地放著幾本書:一本《圣經》、一本《游子吟》。連恩青臥室墻壁上,一排黑色的字跡格外刺眼,上面寫著:“王云杰、林海勇,死”。臥室門常關著,母親不識字,家人也沒有發現。
陳玉蓮說,連恩青每天都只能睡2個小時,時常半夜跳起來砸家具。陳玉蓮要阻止他砸電冰箱,還被大打出手。“他以前對我很好的,在外面打工回來會給我買吃的東西,他自己有時只花幾塊錢買個糕就對付過去了。”
為何是王云杰和林海勇?原來,林海勇是為連恩青拍片做CT的醫生,但他與連恩青從未有過交流。連恩青是在CT報告書上看到了他的名字。不幸去世的王云杰是急診科醫患糾紛調解員,曾為連恩青做過幾次調解,但也局限于此。
醫生后悔忽視病人感受
醫生和接待過連恩青的行政人員都覺得委屈。
接診連恩青并動手術的蔡醫生回憶,“我當醫生16年了,鼻中隔糾偏的手術很簡單,很熟練了”。他說,手術是成功的。去年12月,連恩青再次找他,蔡醫生又做了檢查,但怎么查都未發現鼻子有何異常。
“從治療的角度講,我反復檢查覺得沒問題,只能和他一遍一遍地解釋。”蔡醫生說,他盡了最大努力,連恩青就是不相信他,“有一次他跪在我面前,當時我特別難受,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蔡醫生說,自己沒有不耐心或者說過不好聽的話,“我沒有意識到他特別敏感,我后來反思,覺得自己只關注了病情,沒有注意到他的內心感受。”
醫院還特地請浙江省的權威專家過來給他免費看。“專家會診完說,他的問題可能在心理層面。我們也向家屬建議讓他去看看心理醫生。”溫嶺市衛生局副局長俞妙祥說。
“醫生不是神,也不是買賣”
然而誠如很多網民疑惑,為何一個微創手術糾紛一年半都未能解決?
在事件中受輕傷的耳鼻喉科醫生王偉杰說,他理解患者的著急心情,但醫學看似很發達,實際上對很多病都無能為力,“醫生都想把病看好,但醫生不是萬能的,看不好時,醫生也只能說抱歉,病人們別把醫生神化。”
另一位醫生說,當下醫患關系已部分異化為金錢買賣關系,“病人覺得花了錢,就一定要把病給看好。有的醫生有時缺乏同情心,僅將行醫當成一份工作,加上壓力太大,難免會有冷漠的時候。而缺少情感交換,導致雙方成對立面。”
醫生作為救人者,自己的生命安全應該首先得到保障。縱使有醫患糾紛、醫療事故,也絕不該以這種方式泄憤。
采訪的諸多醫生、患者中,大家提出一個共同建議——加快醫改。在破解加大財政投入、消除以藥養醫、提高醫療保障、縮小城鄉醫療水平差距等課題的基礎上,兼顧好患者、醫生的合理利益,醫患關系鴻溝才有彌合的可能。
【數字看新聞】
中國式醫患矛盾
這是一周來第3起醫療暴力案,前兩起分別是:21日,廣州一名患屬因醫生未能救活患者而將兩名醫生打傷。24日,北京120急救車在救護過程中,醫生被打傷、司機髕骨骨折。
2012年全國發生惡性傷醫案件11起,造成35人傷亡(其中死亡7人),涉及北京、黑龍江等8地。中國醫院協會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我國每所醫院平均每年發生暴力傷醫事件多達27次。
中華醫學管理學會統計,2002年《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后,平均醫療糾紛率每年上升22.9%。一些醫生坦承,暴力頻發讓醫生負擔很大,對年齡大、風險大的患者更推薦保守治療。
“中國80%的患者分布在農村,而80%的優質醫療資源卻集中在城市,直接導致了人們的看病貴、看病難,也是醫療糾紛頻發的根源。”山西省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主任韓學軍說。
中國最大的醫學學術交流網站“丁香園”調查,醫師“醫不自醫”突出:超1/4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35歲以上男醫生高血壓患病率平均高2倍,7成以上醫生有不同程度頸椎腰椎疾病。
“整個社會對醫護人員要求過高,對疾病的診斷率和治愈率知情太少。”山西衛生廳醫政處處長劉洋說,實際上人類所面臨的疾病僅約1/4可以找出病因,其中又僅約1/10可對癥治療。
7月,中國醫師協會發布近兩年的調查顯示,78.01%醫生不愿意自己子女學醫從醫。這兩次隨機調查樣本都是5000名以上的醫生。這一數字主要說明:醫療行業自豪感比較弱一點。
為防止惡性“醫鬧”,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公安部日前印發文件,提出醫院按“不低于在崗醫務人員總數的3%或20張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門診量的3‰”的要求配備保安,并應加強巡查。
□評論
讓醫生回歸技術吃飯
曾幾何時,背著小藥箱、行走在窮困農村的赤腳醫生也讓人肅然起敬,可今天醫患關系卻變得如此可怕。
類似醫生在剖腹產時接電話、切掉產婦子宮、與醫托欺騙患者的負面新聞,暴露了一些醫生醫德滑坡。醫患矛盾沖突加劇,是社會普遍缺乏信任,也是現行醫療體制的“犧牲品”。
如何拯救醫患關系?首先需要重拾社會信任。從根本上說,則唯有徹底醫改。眼下醫療衛生領域,護理診療收費與成本不成比例,甚至出現價格倒掛,逼得醫生開大藥方、大檢查。因此,必須改變“以藥養醫”的畸形體制,讓醫生憑技術吃飯。
醫生都靠技術吃飯,只有中國醫生仍靠賣藥生存。這幾年醫改也在朝這個方向改進,但進度太慢、力度太弱。(據《廣州日報》,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