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高粱》里“我奶奶”挑著做好的飯菜去犒勞“我爺爺”走過的那座小石橋實景
“農家孩子走到這一步不容易”
聽聞莫言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時,二哥管謨欣認為,無論莫言最終是否得獎,他的付出和努力大家都看得見,“農家孩子走到這一步不容易”。
“莫言好動貪玩,也嗜書如命”
管謨欣比莫言大5歲,62歲,高中畢業后,就在村里做農活,之后做過農業機械,如今已退休在家中,照看已93歲高齡的老父親。
在管謨欣的印象中,小時候的莫言是個“調皮蛋子”,“他好動,也貪玩,什么都喜歡摸摸看看。”回憶起莫言小時候的樣子,管謨欣的臉上也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但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候與莫言“搶書看”的經歷。管謨欣說,當時因為村里人讀書的不多,家里的條件也不富裕,能讀的書就只有家里留下的古書和小人書。所以每次只要家里一有新書,莫言就和二哥管謨欣開搶。“因為,每次他看完書就喜歡把書藏起來,當成自己的東西,這樣別人都看不到了。”
“那時候,晚上看書沒有電燈,就點著油燈看書,母親常常提醒莫言,沒油了,別看了。但往往被莫言當做耳旁風。”管謨欣說:“莫言那個時候就已經到了嗜書如命的程度。為了換取別人的書看,莫言就去給別人家推磨,有時候整整推一天的磨才能換來一本書。一天下來,莫言臉色煞青,但只要能捧著書回來,他都是滿臉春風。”
在管謨欣的記憶中,莫言上學的時候語文成績很好,而且還有一個特殊嗜好,就是背《新華字典》。正著背完,倒著背,有時候,問起哪個字在第幾頁,莫言都能答出來。管謨欣也常常因為弟弟的這些聰慧而覺得自豪。
“我看莫言作品,看到的是他的不易”
“莫言今天能夠得到認可,也是他自己一步步努力的結果,他吃過的苦在我們幾個兄弟里是最多的,農家的孩子一步步走出來不容易。”回憶起莫言當兵前在縣城打工的日子,站在莫言舊居院子里的管謨欣突然語調低了下來。
莫言18歲的時候,父親讓他到縣城的膠萊河去干活。當時他不想在最好的年紀丟掉書本成為一個靠勞力吃飯的人,但是因為家庭條件困難,兄弟姐妹多,已沒有錢來供他念書。
“由于莫言身子還沒有長壯實,剛到工地時,兩只手的掌心常常是被勒出一道道血痕,破了長好,長好了又被勒破。”管謨欣說。因此,直到現在,無論誰提起莫言有多大的成就,說起莫言的作品多么富有感染力,管謨欣都笑而不語,他心里清楚這些為人矚目的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孤獨和心酸,“大家看莫言的作品,看到的是大悲大喜的情節和故事,而我看到的是他的童年、他的成長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