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的臺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與民進黨誰勝誰敗,最直觀的指標是什么?就看臺中是“藍天”還是“綠地”。
林佳龍民調從大幅領先到現在逐步被拉近,有人說這場選戰如龜兔賽跑。胡志強要演“王者龜來”的好戲?
如4年前的“五都”選舉一樣,臺中市在今年的選戰中,依然是最激烈的“超級選區”!藍綠重兵云集,“決戰臺中”一觸即發!
4年前,代表國民黨出戰臺中市長的胡志強,僅以32000票的微弱優勢,險勝民進黨籍候選人蘇嘉全。4年后,國民黨戰將還是胡志強,民進黨卻換成了林佳龍。
自“強龍對決”確立以來,在公開的民調中,林佳龍從沒輸過,如此“臺中將要變天”的傳言甚囂塵上。然而,天性不服輸的胡志強卻自信滿滿地說,“想把我趕走沒那么容易”,“民調起起伏伏,不必太在意,只要11月29日投票日那天贏就好了”。
臺中,是林佳龍一路贏到底?還是“龜兔賽跑”般,胡志強上演“王者龜來”的好戲,最終實現逆轉勝?
昨天,有“揭弊天王”之稱的國民黨前“立委”邱毅,以及在臺中土生土長的資深媒體人林獻元,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勝負
一路贏到底VS最后逆轉勝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公開的民調都顯示,林佳龍支持度比胡志強高,您覺得未來選情會怎么走?是林佳龍一路贏到底還是胡志強逆轉勝?
邱毅(以下簡稱“邱”):胡志強在這場選戰中所面臨的困境比臺北市的連勝文還嚴重,除非到最后關頭,林佳龍爆發非常嚴重的錯誤,否則,胡志強要翻身真的很困難。
林獻元(以下簡稱“林”):以我在臺中的長期觀察,我覺得胡志強還是會小贏啦,會贏3%即4萬票左右。
記:您的判斷依據是什么?
邱:胡志強在臺中做了13年市長,政績方面各項數據都非常漂亮,個人形象也很好,可民調卻上不去。這不是選民是否誤解的問題,而是選民喜不喜歡你這個人的問題。就像一個產品,即便質量優良,但顧客就是不要或者根本不想買它,這就沒辦法了——這就是胡志強目前的困境。
林:現在公布的很多民調,樣本數太小,而且多集中在臺中市都會區(即合并前的臺中市),再加上有三四成選民未表態,因此民調數據說服力不夠。當然,在臺中都會區,胡志強占不到太多便宜,可能會小輸,但他這次勤跑偏遠山區拜票,在原臺中縣地區一定可以贏,這樣就可以彌補在都會區的落后。從民調中也看到一個現象,林佳龍雖然一直領先,但數據也一直沒變;可落后的胡志強一直有向上的走勢,到現在,差距基本在誤差范圍內,最終一定會出現黃金交叉,實現逆轉勝。
關鍵詞:優劣
通吃派系的“好強市長”VS只靠包裝的“菜鳥立委”
記:您覺得胡志強與林佳龍各自優缺點是什么?胡志強做了13年臺中市長,這是他的優勢還是包袱?
邱:林佳龍優勢就是年輕,選民對他有新鮮感。若論能力和政績,根本無法跟胡志強比。13年的市長經歷,也不是胡志強的包袱,畢竟他在臺中有很多漂亮政績。若說做太久是劣勢,那該怎么解釋陳菊在高雄依然受歡迎?
林:胡志強的劣勢在于他當了13年市長,這也是林佳龍“耳語戰”的內容。可胡志強有執政優勢,有很多“政績牌”可打,比如財政改善在“五都”中排名第一名;比如國際一流的歌劇院,可喚起很多市民的榮譽感;比如把原臺中縣與臺中市串聯成一小時生活圈的快速道,帶動城鄉發展,可讓他爭取到很多偏遠鄉村選民的好感。林佳龍對臺中基本沒什么貢獻,除了做過“新聞局長”,現在只是做了兩年的“菜鳥立委”。
林佳龍號稱在臺中蹲點10年,但被質疑沒在臺中購房置產,難以說服選民相信他要“扎根臺中”。而胡志強一步一個腳印,勤跑基層,尤其注重與前臺中縣等偏遠山區民眾博感情,這也是胡志強支持度不斷往上走的原因。
另外,相比4年前黑白派的心不甘情不愿的相挺,這次選舉胡志強釋出了很多資源,成功整合了地方派系,比如黑派的顏清標(前“立委”)、黃仲生(前臺中縣長),紅派的廖了以(前“總統府秘書長”)、張清堂(臺中前議長)等大咖都全力支持胡志強。
林佳龍的優勢就是選民“換人做做看”的新鮮感及文宣上的包裝功夫,再加上蘇嘉全出于還人情而在人脈上的支持。
關鍵詞:沖刺
政績牌+跑行程VS不求加分也別減分
記:選舉投票29日就要進行,離現在不到20天時間,您覺得在這最后沖刺階段,胡志強和林佳龍會采取什么策略?或者您認為他們應該采取什么策略?
邱:不少人懷疑林佳龍資金來源有問題,如果最后階段能找到證據,爆出林佳龍重大弊案,就可讓他“一刀斃命”。
林:我覺得在沖刺階段,胡志強只要把“宣揚政績”和“勤跑基層”結合起來,再加上“夫人牌”,最后就可以贏。事實上,胡志強這段時間也加強了政績的宣傳。在勤跑基層這一塊,胡志強雖然身體不是很好,但現在每天都還排滿十七八個行程,盡量讓偏遠鄉村的選民能看到他,他像鐵人一樣在沖刺。反觀林佳龍,現在每天就是開開記者會,很少跑基層,他的策略就是力求“不犯錯”、“不求加分也別減分”,這對他的選情傷害蠻大。總體上我認為,這次臺中市長選舉就像龜兔賽跑一樣,雖然開始林佳龍在民調上領先,但胡志強像烏龜一樣,一步一個腳印往上爬,最終會逆轉勝。(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