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大埔拆遷案、臺軍下士洪仲丘案引發民間團體抗議聲浪,民進黨在聲援之余,24日更表示將籌組律師團做社運后盾,以阻止馬“政府”繼續“胡作非為”。
從去年底發動“三要”運動上街嗆馬,到如今更進一步籌組律師團,從蔡英文到蘇貞昌,民進黨在兩岸路線轉型問題上乏善可陳的同時,似乎正在深化對社會運動的介入。這種趨勢所為何來?與民進黨內外路線又有什么關系?導報記者采訪了廈大臺研院政治所所長張文生副教授。
民進黨或尋求主導社運
蔡英文在接任主席后,曾高調推動民進黨重回“社運路線”,為此專門成立了民進黨社會運動部與網絡部。相比蔡英文的“小清新”式社運策略,蘇貞昌就任民進黨主席之后,對社運路線一開始無暇著墨過多。但是最近幾次較有聲勢的社會運動,蘇貞昌都親上火線參與。現在更是要籌組律師團,顯示出對社會運動更深的介入跡象。
張文生告訴導報記者,民進黨與推動公民運動的社運團體之間,關系比較復雜,一般在野時,民進黨與公民運動結合較緊密。這說明民進黨對于公民運動是有選擇性地支持。“如果是與民進黨理念較近的或者是反對國民黨的,民進黨的支持和聲援就更強一些。”
最近民進黨在社運領域動作頻頻,在張文生看來,隨著選舉的臨近,民進黨這方面的動作力度會更強,因為這對民進黨利用社運團體進行政治動員也有利。“現在民進黨表示要成立律師團,表明民進黨可能直接介入或主導相關的公民運動,這會使得臺灣社會的公民運動染上‘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