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知名的虎牌米粉也造假
新竹市米粉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郭文銘(右一)率會員鞠躬道歉
N中新海潮
臺灣“消基會”28日公布市售米粉調查,52件樣品中僅6件符合標準,其他米含量嚴重不足,多是玉米淀粉混充,還有8件竟是不含米的“偽米粉”。臺灣米粉市占三大廠虎牌、龍口和佛祖牌均在列。“消基會”批業者詐欺。新竹地檢署將介入調查。米粉業者則坦言添加玉米粉已多年,等于是“潛規則”。
僅6件符合標準
“消基會”和網絡媒體合作,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中在全臺賣場抽樣52件售價22元(新臺幣,下同)至145元不等的米粉。
據標準“米粉”定義,純米米粉要以純米為原料,每100克米粉要有5克粗蛋白質;調和米粉則以50%以上的米為主要原料,每100克米粉須有2.5克粗蛋白質。但調查發現,52件中只有6件符合標準。其中,虎牌米粉、龍口臺灣一把手米粉、新竹純米粉、極品炒米粉等蛋白質含量竟然為零,等于是不含米的“偽米粉”。其他不合格產品的含米量也很低,在6%到18%之間。
新竹市米粉商業同業公會28日向消費者道歉。新竹縣、竹東等農會也決定回收問題產品,已購買的消費者可退費。
業者被批詐欺
“消基會董事長”張智剛痛批市售米粉產品大多數混摻玉米粉,指業者詐欺,要求業者更名。張智剛表示,業者宣稱不實部分,按照“公平法”可罰款5萬到2500萬元;“農糧署”也能依“糧食管理法”處3萬到15萬不等罰款。檢方表示將主動了解業者有無意圖欺騙消費者詐欺刑責。
新竹米粉公會總干事蔡勝興表示,上世紀80年代,“農委會”建議業者在米粉中加入玉米粉,其后變成業界常規做法。因應“消基會”的調查,將改善米粉標示,將白米、玉米粉含量標示清楚,未來將遵守當局規定生產米粉,但估計成本可能會漲2倍。但“農委會”指業者說法為找借口。
食品專家指出,玉米淀粉制造過程中必須添加化學物質調整,吃多這類化學玉米粉,可能會造成肝、腎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