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到下屆臺灣“總統”大選結束之前的三年時間內,制約與影響民進黨發展有三個主要矛盾。一是蘇貞昌與蔡英文誰將代表民進黨參加下屆臺灣領導人選舉權之爭的矛盾;二是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調整與否的矛盾;三是民進黨的政治算計與回避經濟發展的矛盾。
蘇蔡之爭是權力爭奪核心
未來三年,蘇、蔡對未來黨內臺灣領導人參選權之爭,將成為黨內權力爭奪的核心,也是民進黨內部的主要矛盾。就民進黨內部的權力結構觀察,盡管存在不同的派系與政治勢力,也有多個新老天王的存在與實力派地方諸侯的崛起,但以蘇貞昌為首的當權派與以蔡英文為首的新興勢力及各自的同盟者,形成黨內兩大陣營,即蘇系及親蘇勢力與蔡系及親蔡勢力兩大陣營。
對蘇、蔡而言,黨內已沒有其他挑戰者,即使有人有這種抱負,也無法實現。其他派系或政治勢力,只是蘇、蔡兩大勢力的合作者或牽制者,左右著兩者實力的消長。其中,目前非常活躍的舊天王謝長廷已沒有機會角逐大位,但影響力仍在,對蘇、蔡之爭有重要影響。蘇、蔡、謝三者之間呈現一種勾心斗角的格局:蘇是“防蔡壓謝”,謝是“扶蔡制蘇”,蔡則是“借謝抗蘇”。蘇的優勢是掌握黨中央大權,擁有較多資源,可以主導議題,如蘇貞昌主導的“人民火大游行”、罷免馬英九及罷免“立委”行動、推動“核四公投”等,但權力與風險并存。黨主席對民進黨的選舉、改革、發展等負有重大責任,若處理不好,就會受到質疑。當選黨主席以來,蘇貞昌在兩岸議題上舉棋不定,不愿調整兩岸政策,便受到強烈質疑。蔡英文盡管沒有黨中央的權力與資源,但她靠的是個人形象與魅力,靠的是在社會上的聲望與影響力,尤其是在黨內有中生代的強烈支持。這是蔡英文為何能夠在上屆戰勝蘇代表民進黨參選的關鍵原因,也是目前民調支持率仍高過蘇貞昌的原因所在。
兩岸路線引發改革派與保守派之爭
第二個主要矛盾是黨內兩岸路線與政策的調整之爭與矛盾。這一路線之爭也受上一條主線制約與影響。
上屆“大選”,民進黨輸在兩岸問題上,并有了蔡英文得出的輸在“最后一里路”之名言。因此選后,外界原本以為民進黨會調整兩岸政策主張,以順應主流民意。但出任黨主席后的蘇貞昌只是象征性地恢復了“中國事務部”與建立了“中國事務委員會”,卻沒有真正調整兩岸政策。蘇在兩岸議題上保守與不作為,當然是擔憂黨內激進“臺獨”勢力的反彈,不利他未來在黨內初選中爭取這一勢力的支持。但這種不積極作為的做法,不調整兩岸政策路線與主張,則引起黨內務實派的不滿,也不符合兩岸關系發展的歷史潮流與島內主流民意,蘇的兩岸政策受到廣泛質疑與批評,讓蘇在兩岸問題上顯得相當被動,甚至陷于兩難之中:主張積極開放不行,保守不調整也不行,于是只能在策略上左右逢源,無法有新的突破。蔡英文不是黨主席,自然不必承擔兩岸政策開放的責任,也就不會受到質疑。她可以講一些開放性的兩岸政策主張,但卻不必對是否成為黨的開放政策負責。
然而,不可否認,在兩岸關系大交流與大發展的大背景下,民進黨如何面對這一歷史潮流,如何面對兩岸關系的發展新形勢,是反對還是支持?要不要調整反對、保守與落后的兩岸政策主張?是民進黨面臨的重大問題,無法回避。兩岸路線與政策之爭也帶來黨內改革派與保守派、務實派與當權派的矛盾,而且會一直延續到下屆臺灣“大選”之前,甚至影響更長的時間。
只有算計沒有主張影響發展
制約與影響民進黨未來發展的另一個主要矛盾是民進黨如何處理政治操作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在某種意義上是如何處理“反馬”、“打馬”與提出經濟改革建言的矛盾。
民進黨擅長政治斗爭,善于搞反對、搞抗議,因此民進黨給外界的印象就是“為反對而反對”,特別是將“反馬”與“打馬”作為民進黨發展壯大與重新崛起的重要手段。似乎只有將馬英九 “批臭”、“批倒”,讓馬英九陷于困境,民進黨就有“機會”上臺執政。但這只是有“機會”,并不表示民進黨就必然會勝選。關鍵在于民進黨只知“反對”與“抗議”,卻一直提不出建設性的改革建言,提不出臺灣未來發展的方向,尤其是在關鍵性的經濟發展問題上更是如此,一切只是政治算計,容易被人民看出漏洞,這成為民進黨發展壯大的最大障礙。馬英九推動的一系列經濟社會改革,雖有爭議,進展緩慢,但民進黨同樣提不出更好的改革主張。民進黨 “反核”、“反核四”,要建立“非核家園”,卻沒有替代能源發展的規劃與方案。今天臺灣最大的問題是經濟發展困境,這也是馬英九民調滿意度低的關鍵原因,但民進黨除了批評與謾罵之外,也沒有提出治理經濟的良方妙藥,同樣得不到人民的信任。這也是為何馬英九與國民黨處境不佳、而民進黨的支持率也不高的關鍵所在。民進黨“打馬”,提出要罷免馬英九,但民調的結果是主流觀點并不支持罷免馬英九;蘇貞昌拋出“核四公投”綁選舉,卻受到反核團體強烈批評是政治考慮。顯然,民進黨與蘇貞昌只有政治算計與政治考慮,而不關心經濟發展與經濟改革,提不出更好的政策建議,讓民進黨在追求政治利益與回避經濟發展問題上陷于困境。(海峽導報特約撰述人:王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