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流量明星”后繼無人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影視傳播中心主任尹鴻昨日撰文指出,不合理的“天價片酬”反映出市場供求失衡、資本盲目推動和行業管理失控的問題。事實上,“天價片酬”和“粉絲經濟”也確實需要分開來看。“流量明星”是社交網絡時代的產物,短期內還將繼續存在。區別在于,“流量”的來源是什么?膚淺的偶像崇拜還是公認的德藝雙馨,顯然有質的區別。廣義上看,“流量”也可以理解為人氣的另一種說法。
隨著大陸影視產業的發展,臺灣明星在娛樂圈的影響力大不如前。臺當局對影視產業的重重管制,讓島內娛樂圈處于“沒人也沒錢”的窘迫境況。在大陸具有高知名度的明星,常常出現在大陸的影視劇和綜藝節目中,從今年兩岸跨年晚會的明星陣容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而在“粉絲經濟”當道的領域,目前能帶動“流量”的臺灣明星,也只有吳奇隆、霍建華等寥寥幾人。然而,他們雖然在社交網絡很有影響力,但早已不能算入“小鮮肉”之列。以電影《我的少女時代》走紅的臺灣演員王大陸,雖然算是頗有人氣的“小鮮肉”,但要成為新一代的“流量明星”,微博粉絲只有446萬的他顯然還差不少火候。
“天價片酬”也好,“粉絲經濟”也罷,大陸文化產業無疑正在經歷大浪淘沙的過程。而對臺灣業界來說,最可怕的并不是風高浪急,而是壓根掀不起多少水花。(記者 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