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轉折中的小事情——一位臺灣司機“朋友圈”的改變
海峽導報臺海新聞中心駐臺記者 燕子
臺灣旅游觀光產業的示威者9月12日走上街頭,向臺當局表達要生存、有工作,能溫飽的訴求。
臺灣這一年一言難盡,駐點期間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一件很小的事。
5.20前夕,即將上任的蔡英文團隊對“九二共識”態度不明,導致臺灣觀光業界對陸客赴臺游的前景深深憂慮。我與其他駐臺媒體同仁一起,約了臺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總會發言人李奇岳做采訪。
采訪當天,我們在路邊攔了一輛計程車趕赴約好的地點。搭乘的計程車很整潔,司機老蒲也很熱情。與臺北大多數計程車司機一樣,他是一位退休之后開計程車的中年人。
下車前,老蒲靦腆地問:“請問是來臺灣觀光的陸客嗎?去的時候去機場是否需要包車?”看我們對包他的車頗感興趣,老蒲立刻遞上了自己的名片,我們這才明白他的身份。原來他除了開“小黃”,還有一臺七人座的休旅車,做的就是陸客包車生意。“我那臺車很棒,才跑了不到500公里。”老蒲介紹,自己算是剛加入自由行包車這個行當,新購置的休旅車當時剛接待過一波陸客。
對于陸客包車的前景,老蒲原本充滿期待。
下車時,我與老蒲互相加了微信。隨后的幾個月,不時能看到他發的朋友圈,但內容的變化卻讓人開心不起來。包車陸客的觀光留影一開始頻繁出現,然后漸漸變少;老蒲關注的事情,也從推廣自己的休旅車,變成感嘆臺灣觀光的困境;再后來,他的朋友圈就很少再發新內容了。
我經常想起那一天的采訪。想起司機老蒲誠懇微笑著的臉,也想起發言人李奇岳對臺灣觀光“慘業”表現出的焦灼。老蒲的期待后來很快落空,他的憂慮最終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