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漫步于沙縣區青州鎮,映入眼簾的是山清水秀、碧水波瀾的美麗畫卷,處處洋溢著舒適與愜意,滿眼盡是和美景象。近年來,青州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徑,持續創新農村基層網格化治理服務,將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溫暖的民生答卷。
提升民生福祉新水平
9月12日,青州鎮澄江樓溪山洪溝治理項目現場,往日洪澇頻發、泥濘不堪的溝渠如今已變得波光粼粼,宛如一匹乖順的絲綢流向遠方。村民陳宗魁今年71歲,過去他的田地就在這水患頻發的兩岸,如今山洪溝治理項目投入使用,給老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以前這里經常會漲水,我們家的地實際能種的只有一兩畝,現在改造后不僅不會漲水了,我們實際能種的土地也擴大到了五六畝。”陳宗魁笑著說。
該項目位于澄江樓溪流域,共涉及保護4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保護人口3540人,保護農田2100畝。該項目的落地正是青州鎮持續提升民生福祉的生動體現。近年來,青州鎮持續深化“五個美麗”建設工作,完成創建美麗庭院51個、美麗微景觀14個;民生保障持續升溫,“一河兩岸”鄉村振興示范帶(五期)、異州溪澄江樓溪山洪溝治理等16個項目全面完工,青州衛生院投入使用,讓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觸手可及。
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徑
9月10日,走進位于青州鎮的福建琉森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糯山藥種植基地,公司負責人陳旺正逐一記下掛包科技特派員華樹妹給出的指導意見。“這個灌水抗旱和控蔓還得要加強一下。”此前,這片120畝土地因洪水毀壞,已經撂荒了10年。4年前,公司負責人陳旺租下了這個地塊,而后決定在這塊撂荒地上種植糯山藥。“今年每畝種植2200株左右,單株結薯1至2根,畝產量2000公斤左右,按田頭價5元每公斤計算,每畝產值超過了10000元。”陳旺笑著給記者算了筆賬。
荒地變豐田,種植基地的蓬勃發展不僅給農戶帶來了收益,也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更給村財增收提供了空間。“現在這個基地不僅能給我們村民提供二十多個就業崗位,更是每年帶動周邊三十多戶農民增收二十余萬元。”洽湖村副主任徐建強笑著說道。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青州鎮的探索不止于此。深化林改,全面推進天然林生態林“三改三創”工作,持續推行“村企聯建·農竹聯贏”雙聯改革模式,擴大轄區聯營規模,積極向周邊縣(市、區)拓展合作空間,力爭竹林規模化經營1萬畝,促進村財竹農雙增收。深入開展村級集體經濟“消薄攻堅 育強培優”專項行動,因地制宜探索資源開發、閑置資產盤活等路徑,精準實施“一村一策”創收項目,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做精社會治理新文章
“感謝你們的調解,為我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9月5日,洽湖村村民陳水汪再次向青州鎮人民調解委員會打來感謝電話。這樁棘手的糾紛起源于2024年。當時,洽湖村第6村民小組和陳水汪等4戶村民將各自經營山場中的杉木捆綁進行流轉招標,后因發生爭議,中標方在將第6村民小組的杉木砍伐完后,并未繼續將4戶村民的杉木砍伐。而今,4戶村民要求中標方按照約定對這4戶村民的杉木繼續進行砍伐,雙方因重新進場砍伐費用產生矛盾。
為了化解矛盾,工作人員組織雙方展開了一次面對面調解會議,并專程邀請了村中有威望的長輩作為見證人參與。最終在各方的努力下,雙方順利達成一致。
基層善治,幸福之基。近年來,青州鎮不斷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全面推行“鎮—村—網格—微網格—戶”的網格化治理模式,有效激活基層治理活力。通過加強鎮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源頭預防和化解能力顯著提升。今年來,青州鎮聚焦“平安三率”提升,以高壓態勢打擊整治電信網絡詐騙,成功攔截2起,為群眾挽回損失3萬元。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13個村(社區)成立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站,鞏固“三方聯動”“網約會”等有效機制,累計排查化解矛盾糾紛277件,高效解決群眾訴求58件,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沙縣記者站 薛辰怡 通訊員 連含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