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重陽佳節
且看人間重陽日,黃花紅葉落滿襟
導語: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這個充滿溫情與詩意的節日里,讓我們一同賞菊、敬老,探尋秋日的美好。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是我國繼中秋節之后的又一傳統節日。重陽節是怎么來的?重陽節的起源與古老的天文學有關。重陽節的起源與古老的天文學有關。《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所以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與賞菊習俗
說起在重陽節這天賞菊,東晉陶淵明堪稱鼻祖。他在《九日閑居》中寫道:“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兩百多年后,李白還寫了首《九日登山》幻想跟陶淵明一起喝酒賞菊過重陽節:“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杜甫的重陽節
在歷代詩詞中,有很多關于重陽節的作品,也有很多流傳至今的名篇。詩圣杜甫就留下了十多篇重陽詩。這些詩作于老杜人生的不同階段,記錄著他的人生感受。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42歲的杜甫在長安,住在曲江南杜陵一帶。這一年的重陽節連日苦雨,他無法像陶淵明一樣“采菊東籬下”,一飲菊花酒了。其實杜甫曲江住所的庭前就有一叢甘菊花,但因為栽種太晚,這一年重陽節的時候還無法采摘。他在《嘆庭前甘菊花》詩中寫道:“檐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熳開何益。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杜詩詳注》中說:“此詩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眾芳喻小人,傷君子晚猶不遇,而小人雜進在位也。”可謂一語中的。
乾元元年(758),杜甫離開長安,在華州任司功參軍。華州離藍田比較近,這一年重陽節,杜甫到藍田崔氏的莊園做客,寫了一首有名的重陽詩《九日藍田崔氏莊》:“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在華州做了一年的司功參軍之后,杜甫辭官轉徙到秦州,又從秦州到同谷,又歷盡艱難入川到成都,后又因為成都兵亂而來到位于東川的梓州。寶應元年(762)和廣德元年(763)兩年重陽,杜甫都是在梓州度過的。寶應元年九月,杜甫登上梓州城墻,寫下:“伊昔黃花酒,如今白發翁。追歡筋力異,望遠歲時同。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兵戈與關塞,此日意無窮。(《九日登梓州城》)”
白發成絲的詩人感到已經沒有精力來作昔日的歡會了,世路的艱難已經讓詩人身心俱疲。弟妹為烽火所阻隔,用一雙醉眼眺望朝廷也是遠在天邊。連年不斷的戰火和邊塞的羈旅之愁,讓詩人感到無限的感懷。
杜甫在梓州和閬州漂泊了一小段時間之后,又回到了成都,在好友嚴武的幕府中任職。本以為過上了穩定的生活,可是嚴武忽然去世了。杜甫只好沿江而下,漂泊到了夔州。大歷二年(767),杜甫已經五十五歲。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寫了五首詩,名為《九日五首》。“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其一)
詩人抱病登高,回憶往日重陽多與親朋相聚,如今卻只能獨酌。既然不能與人同飲,那么菊花的開放又有什么意義呢?自宋玉以來,肅殺之秋天一直是古典詩詞中蒼涼悲哀之象征,悲秋因此也成為一種傳統。尾聯兩句,詩人又想到了遠在天邊的弟妹家人,而戰亂和衰老讓詩人更加感到悲哀。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堪稱唐人七律中蒼涼悲壯之極品。此詩前四句寫景極其壯闊蒼涼,悲秋之情自在其中了。“萬里”、“百年”的空間和時間跨度都極大,萬里作客,百年獨登,用大力度的對比突出詩人的孤獨和悲哀。如此心情,卻因為生病而不能飲酒消愁,可以說更顯悲哀了。
在杜甫的重陽詩中,歡聚為少而離亂為多。詩人在戰火和動蕩中漂泊,往往在重陽這一天想到以往重陽親朋歡聚時飲酒賞菊登高的歡樂,總是無比感喟。重陽是秋天的節日,而老杜的詩也充滿了秋天蒼涼的況味。讀這些詩,我們會更加珍惜此時此刻,更加珍惜身邊的親情與友情吧。(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