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汗水物流”到“智慧物流”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我國快遞業在技術應用上取得快速進步,而技術的應用不僅使用戶體驗大大提升,也使快遞效率明顯提高。快遞行業正逐步由“汗水物流”向“智慧物流”轉變。
“速遞易、豐巢在小區里越來越多,再不用擔心物業不讓存放快遞的煩惱。”李洋說,現在快遞業越來越便利、安全,比如,隱形面單的應用就大大減少了個人信息的泄露。“現在部分網購退貨時,快遞人員都直接拿著打印好的單子,連手寫地址都不用了。”
在消費者感到便利的背后,是我國快遞業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和不斷創新。在10月份國家郵政局2017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郵政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沈鴻雁說,全國已擁有各類營業網點21.7萬處,快遞鄉鎮網點覆蓋率超過86%,北京、天津、河北等13個省份實現全覆蓋。全國投入運營的自動化分撥中心超過百個,專業類快遞物流園區220個,主要城市智能快件箱達到17萬組。
11月11日,工作人員在D2711次動車組列車上檢查已經裝車的快遞包裹。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近年來,我國快遞業在分揀、配送等諸多環節的“黑科技”不斷涌現,推動了快遞業更為快速、智能化。四百個智能分揀機器人在倉庫里來回穿梭,有條不紊地托著包裹快速運行,并準確將包裹“倒”進指定分揀口……臨沂申通快遞有限公司現代化倉儲分揀中心的機器人“大軍”,令許多參觀者為之震驚。據公司業務總監吳禮華介紹,通過機器人可省人工60%至70%,每小時可分揀1.8萬件左右。
一些網友在網上看到類似視頻,給出了“逆天了”“以為是科幻片”等評價。許多外國網友也贊嘆中國快遞業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對機器人的高效率感到驚訝。
與此同時,有些快遞公司還給快遞員配上“魔戒”,快遞員戴上這款戒指,動動手指就可以完成掃描;有些公司開始推行快遞自提柜刷臉取件,站到柜子前,相應快遞箱自動打開;有些公司在大學里推出快遞無人車……如今,快遞業已成為高新科技的集中展示應用場。
圓通速遞公司“快遞小哥”馬毛朵說,“前些年公司給配上了大屏的智能手機,上面裝了幾個APP,用戶可以使用APP查看自己快件的派送進度。如果用戶有發件需求,也可以在APP上直接預約,這樣既節省了用戶的時間,也節省了中間流程。”
11月11日,深圳北站的工作人員將快遞包裹運往站內。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從攬收、分揀、配送等諸多環節,大多快遞公司都實現了實時跟蹤,信息技術貫穿始終,從而在減少勞動力使用量的同時,快遞效率又大大提高。”中國快遞協會原副秘書長、永驛物聯智庫資深專家邵鐘林說。
為提高運輸效率,部分快遞公司已建立自己的貨運飛機隊伍。在不久的將來,快件有望通過“大型有人運輸機+支線大型無人機+末端小型無人機”三段式空運網,實現36小時通達全國,覆蓋地形復雜或偏遠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