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幸福洋一期的鹽堿地上,一場與土地的“對話”正在進行。機器的轟鳴聲回蕩在田野,起壟、挖孔,一系列操作連貫流暢;工人們分工明確、配合默契,熟練地將種薯精準放置在挖好的孔中。

馬鈴薯種植 融媒體見習記者 俞澤桐 攝
當下,平潭馬鈴薯種植戶們正搶抓時節,忙碌而有序地開展播種工作。田疇間,人影穿梭,一幅充滿生機的冬耕圖徐徐鋪展。平潭鑫盛佳園農場負責人楊文濱是這片田野的種植戶,今年是他首次在鹽堿地上種植馬鈴薯。楊文濱說,鹽堿地種植相較其他地塊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在實驗區農業農村局的幫助下,他做好了各項改良工作,對豐收充滿信心。
位于蘆北村的平潭好收成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基地,同樣是一派繁忙景象。今年,合作社緊跟市場步伐,將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至400多畝。
馬鈴薯種植對氣候要求苛刻,氣溫需在20攝氏度以下才能避免爛種,今年的氣候則十分有利。“今年前期氣溫較低,我們都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早早開始種植,目前種植工作已經過半。”合作社負責人劉守成說。
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牢固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提高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近年來,平潭農業發展成果豐碩,種植品類日益豐富。馬鈴薯作為冬種農作物之一,不僅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種植技術也在持續創新。
實驗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平潭馬鈴薯種植面積達7000多畝,種植期間實驗區農業農村局組織人員在田間開展技術指導,引導種植戶采用科學種植方法,提升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同時,還將積極拓展銷售渠道,讓平潭馬鈴薯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為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平潭沙地多,非常適合種植馬鈴薯,而且今年氣候條件良好,大家對來年的豐收充滿期待。”劉守成說,這些年,平潭馬鈴薯種植戶不斷添置機械化設備,逐步推進機械化種植,種植技術也在持續提升,目前,平潭馬鈴薯種植正朝著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方向邁進。(作者: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