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賞屏幕背后的主播,一位少年先后從母親的卡上,劃走了40萬元。類似的故事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
匪夷所思的情節背后,有哪些我們所不了解的細節?
一切都是從“佛跳墻”開始的。
連刷17個“佛跳墻”,是16歲少年超超在“熊貓直播”網站一次性“打賞”的最高紀錄。
在這里,“佛跳墻”不是一道名菜,而是虛擬禮物中最貴的一種。一個“佛跳墻”要花9999個“貓幣”,約合人民幣999.9元。這意味著,超超一下子就擲出了約1.7萬元。
這筆現金,從他母親的銀行賬戶里,通過支付工具“支付寶”,變成了他在一位網名叫“溪寶寶77”的女主播面前的榮光,變成了每打賞一個“佛跳墻”屏幕上就會鋪滿的“666”(網絡用語,意為“厲害”)彈幕,變成自動飄過所有直播間、祝賀他給女主播送禮物的橫幅。
現實中,他是江蘇省徐州市一名高中二年級學生。但在“溪寶寶77”的直播間里,他是僅次于主播的大人物。作為主播授權的“房管”——直播間管理員,他擁有禁止其他網友發言的權力。
這個世界里,升級唯一的途徑是打賞。玩家通常將這一過程稱為“渡劫”。
超超從青銅、白銀、黃金升到了鉑金、鉆石級,直到2017年9月22日,母親張美發現他已從自己的銀行卡上偷偷劃走了約40萬元。
在此之前,她不知道什么是“網絡直播”。
16歲與40萬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截至2017年6月,全國的網絡直播用戶共有3.43億,占網民的45.6%。超超是其中之一。
如果不是那條滯后的短信,超超的秘密本不會被發現。
9月22日晚8點多,張美收到一條銀行扣款短信,顯示被轉走了1萬元,時間是大約半小時前。
她的第一反應是銀行卡被盜刷了。在徐州做小生意的這家人,平時多用這張卡進行交易,收到銀行短信是常有之事。但這次她確切知道與生意無關。
她去問正在玩手機的兒子——以前兒子也偷拿過她的手機轉賬,但轉個二三百元她“無所謂”。
超超這次否認了。在父母的逼問下,他后來承認,自己打游戲“刷了點錢”,但不愿說具體數目。
超超躲到了朋友家。事后,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回憶,當時預感到自己的秘密馬上就要曝光了,他一直在偷著用母親的銀行卡為自己的熊貓賬號充值。
這是他第一次出現“疏忽”。那天由于銀行系統維護,短信滯后到達,他未能如往常一樣,在母親手機上及時刪除扣款通知。
他感到害怕,不停地想,“爸爸媽媽以后不會管我了怎么辦”。
為了“不留證據”,他刪除了相關的微信聊天記錄。
心急如焚的張美去找弟弟張力——平時張力跟這個外甥最熟。第二天,他們打印了銀行流水賬單,才震驚地發現,在3個多月里,超超陸續把錢轉進他借朋友身份證開設的一個銀行賬戶里。最早的一筆交易發生在6月初。
張美向記者提供的一份并不完整的銀行賬單顯示,從6月10日至9月22日,金額約為36萬元,幾乎每天一筆。
張力把每筆錢圈出來,發現轉賬金額一開始是兩三千元一次,七八月份變成五六千元一次。9月起,近萬元的記錄有12筆。他粗略地加了一下,大約40萬元。
一開始,超超小聲地告訴舅舅,是打手機游戲花了“十幾萬”。但當“一筆一筆算到40萬”,張力“受不了了”,看一旁姐姐、姐夫沒動手,他抬起手給了外甥一巴掌。
北京一家媒體統計,半年中公開報道過因直播打賞引發的糾紛就有28件,涉及金額890多萬元。重慶市一名12歲男孩在5秒內“打賞”了6萬元禮物。
網絡直播五光十色,但現實中,這些未成年人的故事大同小異。新疆的老牛,也是無意間發現了女兒的秘密。
10月4日,他妻子準備取出存款,卻發現銀行卡上近10萬元不翼而飛。
這筆錢是兩人幾年來省吃儉用存下的。近幾年,40多歲的老牛得了糖尿病,只能提早退休,妻子沒有固定工作,女兒小米15歲,還在讀高一。老牛本來打算,將來用這筆錢換一套房。
老牛去派出所報案。民警讓他打印流水賬單。
第二天,他接到民警電話:“你這個錢我們查出來了,是買‘美幣’花的。” 賬單顯示,自9月20日以來,這個賬號陸續以支付寶轉賬形式,匯款多筆給“廈門美圖網科技有限公司”,在國慶假期兩天內,就花了超過9.8萬元。
老牛傻眼了。“什么叫‘美幣’?是美元嗎?”他問民警。
“你們家有沒有孩子?”民警反問。
他撥通了女兒的電話。在電話里,女兒怯怯地說,“我就玩了玩‘美拍’”。
在派出所里,女兒承認,幾個月前,她試出母親手機上的支付寶密碼——正是她自己的生日,從此開始“打賞”心儀的網絡主播。
民警告訴老牛,一旦立案,他女兒就面臨起訴。
“我怎么可能告自己的女兒?”老牛退縮了。
但他還是從書店買了本《刑法》回來,指著定義“盜竊罪”的法條對女兒說:“你這種行為屬于‘數額特別巨大’的盜竊,如果你不是我女兒,你是要被判刑的。”
在他面前,15歲的女兒“哇”地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