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清晨,早起市民發現,家里的玻璃門窗凝聚著一層水汽;打開門窗往外望去,眼前白茫茫,市區籠罩在霧里,就是近在咫尺的建筑物,也看不太清楚。記者從市氣象臺獲悉,莆田市昨迎來入春以來最大范圍的強濃霧和回潮天氣。

圖為昨日上午,市區荔園路霧茫茫一片。(記者 蔡昊 攝)
“清早霧蒙蒙一片,什么也看不清”“回潮真嚴重,連貼在門框的春聯都皺了”……打開微信朋友圈,話題被濃霧和回潮刷屏了。
據市氣象臺預報員觀測,3月18日夜間起,莆田出現了全市性的濃霧。18日晚間11-12時,仙游城關和秀嶼港出現最低能見度,分別為60米和90米。莆田市區最低能見度出現在19日凌晨4-5時,僅50米。昨日上午8時30分,隨著冷空氣從海上吹來,沖散了濃霧,我市各地能見度逐步提高,市區為900米。記者從莆田海事局了解到,由于沿海的霧在早上已消散,當天我市輪渡航行并未受到影響。
這場大范圍的強濃霧從何而來?氣象預報員分析,近幾日,我市部分鄉鎮夜間連續出現輕霧或霧。16日起西南風逐漸加強,攜帶暖濕空氣,在較冷的下墊面影響下,形成霧滴。而冷空氣來臨前,風力較小,大氣底層存在逆溫。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水汽向更高層輸送,因此在低層形成大范圍水汽積聚。從16日開始,市氣象臺持續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信號,18日晚上9時,更是升級成大霧橙色預警。
伴隨著濃霧而來的還有“回南”天。這是春季地面氣溫較低的情況下,近地面的空氣達到一定的暖、濕程度,空氣中的水汽就容易在較冷的地面或墻壁凝結成水珠,形成回潮現象。不過,隨著昨日白天北方冷空氣逐漸擴散南下,濃霧從沿海自內陸逐漸消散,氣溫也開始有所下降。
延伸閱讀:霧的等級
霧的等級是按水平能見度距離劃分的。其中,水平能見度距離在1—10公里之間的稱為輕霧;水平能見度距離低于1公里的稱為霧;水平能見度距離200—500米之間的稱為大霧;水平能見度距離50—200米之間的稱為濃霧;水平能見度不足50米的霧稱為強濃霧。(記者 黃凌燕 通訊員 陳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