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氣詩灘游客如織。
秋日,寧德霍童溪面泛起粼粼波光。沿岸,采茶姑娘身背竹簍,穿梭在茶叢間采下嫩芽;工業園區里,上汽寧德基地的智能化生產線有序運轉;在云氣詩灘,游客的帳篷已如白云般點綴在青翠的草坪上……
霍童溪素有“百里畫廊”之美稱。這條當地的“母親河”綿延128公里入海,不僅造就了沿岸秀美的自然風光,更形成了一條特色鮮明的“三產融合”發展帶。
深耕“農”字文章
山巒疊翠,溪流清澈。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地處霍童溪中下游的赤溪鎮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絕佳條件。
秋收時節,在蕉城區赤溪鎮,大型收割機穿梭其間,將沉甸甸的晚稻“收入囊中”。
今年,當地創新推出“農管家”服務和“糧食銀行”模式,由當地黨委牽頭,聯合赤溪供銷社、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聯合社等,組建混合所有制的“農管家”服務公司,整合鎮域及周邊農機資源,為農戶提供從耕、種、管、收到烘、加、銷的全鏈條服務。
“以前曬糧靠天,遇著陰雨天,只能眼睜睜看谷子發霉?,F在收割完直接送‘糧食銀行’,烘干、過磅一步到位。”赤溪鎮種糧大戶黃鄭發道出了創新服務模式帶來的變化。
除此之外,當地茶產業也迅速轉型提質——截至10月1日,當地已完成茶葉產業標準化種養基地面積7600畝及品種改造6000多畝。大寶峰茶葉、江南茶葉等11家龍頭企業率先踐行“科技興茶”理念,新建標準化廠房6座,引進茶葉加工設備40臺(套),全自動茶葉生產線5條,建設標準化智慧茶園600畝,逐步實現茶葉生產、加工全過程智能化管理。
眼下,“農”字文章正在赤溪不斷續寫——當地以赤溪千畝高優農業示范園為核心載體,采用“企業+基地+村級+農戶”模式,整合流轉農業用地3000余畝,吸引20余家科技型農業企業入駐,重點培育本地特色農業產業,并通過“訂單種植+定向收購”,為農戶提供田間管理、采收加工等就業崗位,帶動村集體、農戶“雙增收”。現全鎮種植花生2100畝、甘蔗1600畝,打造“赤溪花生”“赤溪三寶”等地域農產品商標,以品牌化賦能農產品增值。
崛起綠色工業走廊
霍童溪的潺潺流水自上游的生態農業區蜿蜒而下,在中下游河谷平原滋養出一片充滿活力的工業集聚區。這里既有傳承百年的傳統手工業,也有現代化的大型制造基地,形成獨具特色的綠色工業走廊。
入海口處的三嶼工業園區,是沿岸工業發展的典型代表,多抱幾個“金娃娃”在這里化為現實。
作為寧德歷史上規模最大、現場施工最多、工程組織最復雜的項目,上汽寧德基地自投產以來累計實現工業產值超2000億元,貢獻稅收超150億元。2024年,基地實現整車產量32萬輛,同比增長15%,占寧德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5%。
產業鏈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截至10月1日,三嶼工業園區已集聚47家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較初期增長27%。這些配套企業的入駐,使寧德汽車產業鏈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45%。
如今,霍童溪沿岸已經形成了“生態優先、資源依托、鏈條延伸、三產融合”的工業發展新格局。
打造文化旅游帶
從機器轟鳴的工業園區到詩意盎然的溪畔灘涂,以文旅融合為特色的第三產業正在霍童溪沿岸煥發出勃勃生機。
國慶中秋假期,一頂頂白色帳篷如蘑菇般散落在青翠的草坪上,來自周邊城市的游客或圍爐煮茶或漫步鵝卵石步道,暢享愜意時光。
蕉城區九都鎮云氣村,這個因溪流穿村而過、時常霧氣環繞而得名的村莊,曾經是個基礎薄弱、矛盾突出的后進村。
2021年村“兩委”換屆后,云氣村開始圍繞“綠水青山”,做起“金山銀山”變現的“三步走”文章——借勢2019年“青春回眸寧德詩會”的舉辦,村里啟動“云氣詩灘”景點改造提升工程;依托專業團隊規劃,成立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發展露營經濟,創新云氣詩灘的經營模式。
與此同時,村里通過搭建帳篷、天幕,修建停車場,對云氣詩灘周邊進行基礎設施和場地環境提升,打造“露營+圍爐煮茶、燒烤露營、親子戶外等1+N”娛樂模式。2023年開始運營的云氣詩灘,不到半年就帶動村集體收入達70萬元。如今,云氣詩灘日均接待游客1200多人次。
霍童溪沿岸其他地區也在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赤溪鎮走上茶旅融合發展之路,串聯起千畝高優農業示范園區等特色產業點位;蕉城區九都鎮貴村村通過修復明清古建筑群,打造傳統民俗體驗區……
如今,霍童溪沿岸已經形成了一條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帶,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感受霍童溪的別樣風情。(福建日報記者 莊然 通訊員 楊慈監 彭楚楚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