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全國的天津港“8·12”特大危險化學品爆炸事故,引發全國人民關注。化工帶來了經濟效益,也造成了隱患。天津港的事故給我市安全生產敲響警鐘,連日來,我市領導班子以及相關部門主動作為,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現場仔細查找安全漏洞。
8月19日至20日,記者在走訪中獲悉,我市危化品中的成品油存儲,也一直以來備受市民關注。特別是位于居民區附近的大同油庫,不少市民致電本報熱線2118110詢問是否安全和何時能夠搬遷?對此,大同油庫的上級主管單位中石化森美公司龍巖分公司表示,油庫已安全運營幾十年。同時,鑒于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發展的需要,油庫搬遷工作已在進行中。

當年的郊區如今已成鬧市,巨大的油罐令周邊居民時時擔憂。
記者探訪:
大同油庫緊鄰居民區
市民所反映的大同油庫位于中心城區南環西路蓮花加油站背后。據介紹,大同油庫始建于1958年,1980年改建成現有規模,占地面積約170畝。油庫建設之初周邊還是郊區,遠離居民區,但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大同油庫周邊早已成了交通便捷、商鋪遍地、樓宇林立的地帶。餐館、賓館、醫療所、汽修廠、居民樓等很多。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鄰近大同油庫一帶,分布著后門前、大同、隔后和清泉等社區,常住人口數萬人。另外,周邊還有幼兒園、龍巖師范附屬小學等。在天馬巷一帶,居民樓與廠區圍墻更是僅一路之隔。
大同油庫的油罐區便坐落在蓮花山半山腰上。從蓮花山木棧道看油罐區,市民們可以隱約看到半山腰的平地上立著五個巨大罐體。“不合理。”談及這些油罐,一位在棧道上晨練的市民認為,如今蓮花山是市民鍛煉的好去處,同時也是龍巖的一個名片。很多游客來龍巖都會慕名在蓮花山木棧道走上一遭。“杵著幾個大油罐,與這么美麗的地方格格不入。”
“為何油庫會在居民集中的地方一直存在著?萬一出點安全事故,那就不堪設想了。”對此,不少市民都表現出他們的質疑和擔憂。
頭頂“炸彈”:
周邊住戶搬遷呼聲高
不過,最擔憂的莫過于居住在附近一帶的居民,天津的爆炸事故再次刺痛了他們的神經。“現在,幾代人都在擔憂中度日。”后門前社區一位居民向記者抱怨到,這一帶的居民一直期盼著油庫能早日搬遷。
后門前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同油庫庫址在后門前社區的轄區范圍內,油庫周邊是居民的集中區域。“單就后門前社區來說,現有常住人口上萬人。加上眾多的流動人口,這里的人口密集程度可想而知。”工作人員認為,油庫的繼續存在會危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就像一個炸彈躺在身邊,十幾年來都提心吊膽的。”住在附近小區的邱先生也有他的擔憂,大同油庫就像一個炸彈在身邊,說不定哪天睡覺時就炸了。油庫的存在讓他始終擔心一家人的安危,“離得這么近,有時候感覺一打開燃氣灶就會爆炸。”
“早些年就聽說大同油庫要搬遷了,但一直沒有得到官方的解答。”一位居民如是說。搬還是不搬,大家心里都沒個數。不過事實就是,關于油庫搬遷的事情都講了好幾年了,但是目前油庫還是在原地不動。因此,在采訪中,不少市民向記者表示,有關單位應該主動作為,讓油庫盡早搬遷。
油庫遲遲沒能搬遷,對周邊一些商鋪也有影響。在大同油庫周圍有不少店鋪。由于臨近油庫,店鋪內用液化氣和燃油也得小心翼翼。“家里必須有人,用完氣之后得馬上關掉,還要檢查一遍。”一名商鋪老板介紹。
不過也有市民表示,住在這里20多年了,油庫也沒有發生任何安全事故,感覺還是很安全。
敲響警鐘:
部門企業共同謀安全
天津港爆炸事故再次敲響了安全生產的警鐘,我市領導和相關單位主動作為,把安全生產作為重中之重的任務。17日,副市長賴永龍帶領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兩名危化安全專家,采取事先不打招呼的暗訪方式,深入我市兩家危化品生產企業檢查安全生產工作,促進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其中,大同油庫位于城市中心區,便是暗訪對象之一。
市安監局危化科科長劉盛勤告訴記者,在當天的檢查中,檢查組檢查了油罐區及有關安全設施設備,檢測了可燃氣體報警裝置,對輸油管道巡查等提出具體要求。
在企業安全生產方面,中石化森美公司大同油庫堅持安全工作、從嚴管理。同時,始終注重安全生產投入,利用安全精確的先進設備確保油庫日常安全運營。油庫與相關部門每年按計劃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應急演練,提高全體員工應急處置能力。據中石化森美公司龍巖分公司介紹,正是全體員工緊繃安全生產這根弦,大同油庫建庫以來,至今沒有發生安全事故。
解決方案:
搬遷工作正在進行中
大同油庫初選址時,蓮花山尚屬城市郊區,當時油庫庫址選擇完全符合城市(鎮)規劃。隨著我市城市的發展,油庫周邊先后出現了多家單位、居民小區,目前的安全距離已較難滿足設計規范的要求。
劉盛勤告訴記者,大同油庫共有6個儲油罐,是個三級油庫。因為是早年設計建設的油庫,有些條件已經不太滿足油庫設計的現有規范要求。“主要危險因素在于油庫儲存易燃易爆的成品油,處在市規劃區中心區域內,且存在安全間距不足問題。”
目前,我市安監部門對油庫運行作出限儲要求。在油罐區,最靠近木棧道的那個油罐已停用。在卸油區,鄰近的2個大排檔也因安全間距不足被拆除。
據介紹,近年來,我市也一直推動著大同油庫的搬遷工作。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個好消息,大同油庫已列入搬遷計劃,現已完成規劃選址意見、安全與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等各類前置手續,并先后取得市商務局與省發改委的立項批復。目前正開展土地征收和報批工作。
舉一反三:
危化品行業繃緊安全弦
記者從市安監局獲悉,目前由安監部門主管的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儲存企業共460家,其中生產企業32家,經營企業428家。所有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散布在全市各個地方,目前尚無危險化學品集中儲存及交易區,危貨運輸企業安全管理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等。
在我市危化品行業發展現狀之下,市安監局長鐘永生也表示了他們的困難。危險化學品生產缺少總體規劃和布局,部分危化企業建成后,周邊安全衛生防護距離內的土地不斷被民居占用,對城市公共安全構成威脅;部分生產企業安全基礎比較薄弱,尤其是早些年建設的危化品生產企業,規模小,重生產輕安全的狀況比較嚴重;部分危化品經營企業管理人員素質較低;危化監管力量不足,技術力量薄弱。市級監管人員僅2人,其中1人還是從應急救援服務中心抽調的,有的縣(市、區)甚至無專職危化監管人員,工作壓力巨大;我市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能力低下,缺乏專業化的應急救援技術隊伍,應急物資配備不足,一旦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將難以保障。
“這些直接面對的困難給安全監管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鐘永生坦言,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雖然受條件限制,但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近年來,我市通過提升危險化學品領域本質安全水平、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提升工程三年行動和開展各項專項治理和“專家問診”,督促企業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實等方法來提升安全監管水平,遏制事故的發生。這些努力取得了相應的成效。
對此,我市要求危化品生產企業一定要把安全生產放在首位,務必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危化企業負責人安全生產的要求,配足配齊安全設施設備和安全專職管理人員,消除安全隱患,確保萬無一失。(記者 石芳 張梓睿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