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圖書打了32年交道的女館長
“我太平凡了,一生只干一件事,每天清理圖書上的灰塵。”15日,武平縣優秀共產黨員黃惠英說起自己的工作,顯得有些灑脫。
1983年進入圖書館工作,現為武平縣圖書館館長的黃惠英,32年來走上了一條寂寞而漫長的文化堅守之路。
圖書館籌建之初,面對隸屬文化館名下原先僅有的一間閱覽室,黃惠英一籌莫展。不過,她很快就理清了思路,想方設法籌資建起縣級圖書館。那時,她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圖書分類,建立目錄系統。“這一切,當時全靠手工操作。”黃惠英說,“圖書不僅重,而且灰塵多,一疊一疊,我就螞蟻啃鐵一樣,慢慢整理。”
“2004年我們開始成立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武平縣支中心。”黃惠英說,圖書館業務管理自動化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為此她只好硬著頭皮自學電腦,并主持制訂了建設方案,完成圖書期刊、地方文獻、族譜、視聽文獻等6萬多冊藏書共42000余條數據的錄入。“數據錄入特別枯燥,不過隨著電子閱覽室的建立,以及電子文獻信息的開放,我們打造了一個全民共享、沒有圍墻的圖書館。”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武平圖書館內設采編室、電子閱覽室、多媒體室、工具書資料室、外借室、少兒室,能同時接待200多名讀者閱覽、自學。館內總藏圖書6.7萬冊,其中電子圖書7000種,視聽文獻1200多件。完備齊全的功能、安靜優雅的布置,使武平縣圖書館自1998年以來4次榮獲“國家二級圖書館”稱號。
“我們還要兼顧不懂電腦,但又無法前來借讀的農民朋友。”黃惠英介紹,為解決農民看書難問題,她帶領圖書管理人員,在墟天的時候利用流動書車,免費把書送到各鄉鎮農民手中。
武平圖書館還積極做好“農家書屋”圖書配送工作,協助各鄉村建設光華圖書室、農家書屋,幫助歸類整理圖書上架20萬多冊,建立健全圖書借閱等規章制度,建成農家書屋165個,為此被省文化廳等單位授予“閱讀推廣突出貢獻獎”。此外,還完成全縣17個鄉鎮214個村的宗祠文化普查工作。
在圖書館這個寂寞的文化陣地上,黃惠英默默堅守,從未停止追求,帶領全館人員,以公共文化服務為抓手,不斷構建“和諧管理”模式,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通訊員 鐘茂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