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貧前景看好
“下周就可以并網發電,村集體每年有幾萬元穩定收入,入股的貧困戶每個月也會有一部分收益。”日前,在永定區堂堡鄉下村,村支書闕培漢指著村部屋頂的電池板說。集中有限的扶貧資金建設屋面光伏電站,以較為穩定的收益解決村集體收入和貧困戶的增收問題,下村開辟了永定區光伏扶貧的先河。
下村有1380多人,村民收入主要靠種植毛竹和外出打工,長期以來村集體收入為零,村民增收緩慢,是省定重點扶貧村。
今年,在省下派該村第一書記王霖的謀劃下,村子集中使用省里的扶貧捆綁資金,采取“村委會+貧困戶”的模式,利用村部大樓屋面空地,布設260多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建起裝機容量42千瓦的光伏電站,創造了光伏扶貧的新模式。
王霖告訴筆者,這個光伏電站由村委會和村里的9戶貧困戶共同出資建設,共投資32萬元,并網后每年收入大概在6萬元左右,9戶貧困戶每戶每月可以拿到將近150元,持續25年以上,其余的歸村集體所有。
光伏電站呈擴張之勢
站在永定區湖雷鎮嘉華農業生產基地的觀景臺上,基地里總面積1080平方米、呈十字形的太陽能電池板帶十分醒目。業主張育海介紹說,公司投入100多萬元建設裝機容量160千瓦的光伏電站,月發電量大概在2萬千瓦時,公司自用3000多千瓦時,其余的賣給電網。每年投資收益率能達到15%左右。
“我們二期準備投入1800萬元左右,建設2兆瓦的光伏電站,采取全額上網的模式,上邊發電下邊種植,建設‘農光互補’的現代農業典型。”對于光伏電站的未來前景,張育海十分看好。
據永定區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陳銀霞介紹,截至10月底,當地經自然人建設的光伏電站已備案65家總裝機容量1400千瓦,正在辦理中的有42家,光伏電站發展呈不斷擴張之勢。
發展隱憂不容忽視
據悉,永定全年日照時數約1423小時,每平方米面積一年接受的太陽輻射總量約為4939.6兆焦,屬于資源豐富地區,較適合建設太陽能光伏電站。
“光伏發電是清潔能源,建設期短、應用廣泛、基本不占用地指標,我們很看好今后的發展前景。”永定區政協經濟科技委主任張日斌說,光伏發電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好模式,前景廣闊。
據測算,2014年底永定區共15萬住戶,每戶按100平方米屋頂用于光伏發電建設,如有10%戶數參與,則固定資產總投資可達15億元,相當于2014年全區工業投資的26.4%;可實現裝機容量18.75萬千瓦,營業收入2.2億元,業主戶均收入1.5萬元,全區人均增收400元以上,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和投資拉動十分驚人。
然而,在張日斌看來,光伏發電產業在前景看好的同時,也有不少制約發展的瓶頸。他介紹,目前,光伏電站每千瓦裝機容量的建設成本約為7500元,而且只能一次性投入,對于有條件又有意愿發展光伏電站的群眾來說,資金是個問題。此外,遇到臺風等極端天氣將會造成嚴重損失。(通訊員 馬斌 鄭茜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