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做大做強重點產業集群為何如此重要?又該從何發力?

6月12日,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召開第八次會議。福建日報記者 肖春道 攝
12日,省政協年度首場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聚焦“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重點產業集群”開展協商議政。在這場攀高向新的協商會上,9名政協常委結合調研思考作專題發言,政協委員、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與省直有關部門參與分組討論,全程干貨滿滿、亮點紛呈,讓屏山君眼界大開。
(一)
“新型工業化”這個詞,想必大家已不陌生。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去年9月首次召開的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又對推進新型工業化“圈范圍、劃重點”,作出全面部署。如今,放眼全國,各地都在搶占先機,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然而,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有發力重點和主要抓手。屏山君觀察到,這場協商會切口進一步縮小,把落腳點放在了重點產業集群上。
關于加快產業發展,我省有基礎、有優勢,更有來自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和囑托——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親自擘畫新福建宏偉藍圖,將“產業優”作為重要內容。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要求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不斷探索新路,吸引優質生產要素集中集聚,全面提升福建產業競爭力”。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又提出“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取得更大進步”的殷切期望。
重點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是福建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屏山君看到,多年來福建牢記囑托,接續奮進,在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上“滿格”發力。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20個產值超千億產業集群,5個產值超3000億元產業集群,4個國家級和17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1個國家級和18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寧德動力電池、廈門電子信息、晉江紡織鞋服、福州紡織化纖、泉州機械裝備、泉州建材家居等6個產業集群入圍全國民營經濟百強產業集群。
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號角吹響后,福建更是力爭上游,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實施意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舉措,發布全國首份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白皮書,釋放出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的鮮明信號。
屏山君認為,省政協選在這一時間節點召開協商會議,對省委關于推進我省新型工業化的部署安排進行深入研究、充分協商,可謂緊扣中心、服務大局,正當其時。
(二)
如何進一步做強我省重點產業集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為了厘清癥結,有的放矢,年初以來,省政協課題組先后赴省內多地以及安徽、四川等省調研考察,實地走訪企業和商會組織,聽取政府有關部門和部分企業家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調研報告顯示,我省產業集群在轉型升級、創新支撐、主體融通發展、構建集群生態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這些觀點得到了在場委員們的認同,大家圍繞相關話題展開了“頭腦風暴”。
全程聽會下來,屏山君發現,“集群思維”貫穿了協商始末——與會委員認為,產業集群發展要變“單打獨斗”為“協同攻堅”,避免“集而不群”。
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以“鏈主”帶動“全鏈”十分重要。在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從運動鞋服產業入手,傳授了安踏作為“鏈主企業”的經驗。
“提高產業鏈供應鏈整體質量,才能真正帶動產業集群做大做強。”丁世忠介紹,安踏圍繞產業鏈上下游,建立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供應商認證、認可的質量賦能矩陣,已累計為運動鞋服產業鏈培養質量認證人員超2400名,認證實驗室超250家,帶動整體行業質量水平提升。
堅持抓大育小,是委員們達成的共識。大家認為,要在培優育強龍頭企業的同時,推動中小企業“卡位入鏈”,加快構建以鏈主企業為牽引、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為中堅、創新型中小企業為支撐的產業集群生態。
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是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特征,對于我省而言,數字福建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具有基礎優勢。激活數字動能,打造新質生產力,成為委員現場熱議的話題。
“省級層面要加大力度全面引導和推動產業集群開展數字化轉型。”省政協常委、數字中國研究院(福建)院長宋志剛建議,加快構建一體化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切實降低數字化轉型門檻,抓住“以舊換新”政策機遇,推動集群企業對傳統非智能化設備及生產工藝流程等進行智改數轉網聯。
針對委員們的建議,省工信廳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為關鍵底座,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為契機,加快數字技術在制造業大規模普及應用,以數字化轉型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三)
屏山君發現,和以往相比,這次會議對協商形式作了調整優化,增設了分組討論。當天下午,委員們圍繞優化產業結構、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數字化轉型、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四個主題,與有關部門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互動。
向“新”求“質”,在協商現場的呼聲極高。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討論過程中,不少委員認為,當下全國各地都在向“新”而行,呈現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態勢,福建加大科技創新能力,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搶占戰略制高點已迫在眉睫。
鋰電新能源產業是福建新興的優勢產業,目前已形成以寧德、廈門兩地為重點區域的鋰電產業集群。省政協常委、福建時代星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世霖在工作中觀察到,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駛入“快車道”,亟需發展“新動能”。為此,他建議我省開辟儲能應用新賽道,由新型儲能平臺企業牽頭搭建“光儲充檢”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創新企業家協會,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將光儲充檢新型充電培育為福建特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鏈式”創新思維在產業集群發展中十分重要。委員們認為,要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以市場為導向,瞄準“卡脖子”難題,打造龍頭企業牽引、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引導上下游協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從“優”營造產業集群發展生態,是黨委政府需要系統研究、持續發力的一道“綜合考題”。“現在產業集群競爭日趨激烈,招商引才已經不比誰的政策更優惠,而是看誰更能辦成事。”不少委員表示,對于產業發展的“態度”和“服務”,造就了產業集群的發展生態,是做大做強集群的關鍵。
產業集群“枝繁葉茂”,少不了金融“活水”澆灌。省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陶以平建議,要堅持精準“滴灌”,比如,針對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用好“技術流”“投資流”等科創評價工具,加大中長期資金投入;針對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健全扶小微、廣覆蓋、低成本的融資保障體系。
產業園區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陣地。發展生態優不優,產業園區無疑是一個縮影。
“目前我省部分產業園區仍存在產業同質化競爭、土地閑置和低效利用問題。”省政協常委陳敬輝建議,加強省級層面統籌,優化園區布局,引導差異化發展,同時加快盤活園區土地等資源要素,健全低效用地退出機制,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利用,提高土地“畝均效益”。
一次專題協商,不僅是凝聚共識的過程,更是匯聚合力的見證。乘勢而上,攀高向優,屏山君相信,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我省定能搶抓機遇,打造出更多具有福建特色、有較強競爭力的重點產業集群,實現從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的跨越突破。(記者 鄭雨萱 蘇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