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海洋漁業,為人類提供豐富的食品資源,也是海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6月初,走過第16個年頭的福州國際漁博會落下帷幕。漁獲滿滿,帆影點點,當我們望向福建這片大海時驚奇地發現,它正在向深向遠再澎湃。
轉型養殖,造就富饒“福海糧倉”
霞浦的海帶、寧德的大黃魚、福鼎的鱸魚、福清的鰻鱺、連江的鮑魚、福州的魚丸……漁博會現場,鮮活的漁獲,噴香的美味,在視覺味覺的雙重體驗中,富饒的“福海糧倉”如此具象。
3752公里的曲折海岸線、13.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涵養出灣多灘廣的自然資源,這是福建靠海吃海的先天優勢。
從認識海洋起,福建的先民就耕海牧漁,興漁鹽之利。改革開放之初,依托傍江靠海的優勢,福建海洋捕撈業迅速發展。
但是,近海水產資源有限,只“捕”不“養”,難以持續。這不僅是福建的困境,也是全國的難題,20世紀70年代后期,全國水產品產量始終徘徊在450萬噸左右。
如何端穩飯碗?1979年全國水產工作會議明確,今后產量增加的主要來源是發展養殖。
福建積極響應,開發海洋、發展漁業,相繼作出“大念‘山海經’”“開發‘海上田園’,加快發展水產事業”“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等一系列戰略部署。
1995年10月,中共福建省第六次代表大會提出,將水產業列入全省培育的五大支柱產業。1994年至1995年全省加強水產養殖業宏觀調控和深化改革。
1996年,全省水產養殖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1998年,海水養殖產量首次超過海洋捕撈產量,達200萬噸以上,成為市場水產品供給的主要來源。
技術創新,成為養殖量不斷攀升的重要引擎。瀕臨滅絕的大黃魚,在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原站長劉家富及其項目組的努力下,先后實現了人工育苗和養殖增產。2000年,寧德開啟大黃魚產業化養殖,并逐步發展成為全國四大海魚之首。
繼南移養殖試驗成功,并解決度夏難題之后,福建海帶育苗技術創新腳步加快,與北方科研院校育成了“三海”“黃官”等多個豐產、性狀優良的優勢品種,助推福建成為海帶主產區。
進入21世紀以來,水產種業作為水產產業鏈的源頭,成為引領福建養殖業綠色發展、推進漁業現代化的硬核“芯片”。
廈門大學柯才煥教授團隊歷經11年努力,研發出了“綠盤鮑”國審新品種,緊握良種“芯片”,加上南北轉場、冬夏對調的養殖模式,福建鮑魚占全國產量的82.7%。
大力推進牡蠣種業技術攻關,培育出“金蠣1號”等新品種,實現南方三倍體牡蠣苗種產業化生產,助力福建成為牡蠣之鄉。
“中國經歷藻類、蝦、貝、海水魚、海珍品等5次海水養殖浪潮,福建均參與并逐步壯大,形成育苗技術體系優勢,加上福建的地理條件,漁民富有探索創新的精神。”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林琪所長表示,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今日福建海水養殖的地位。
走向深遠,智慧漁業方興未艾
傳統的海水養殖都在近海,當沿海近岸養殖空間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漸趨飽和,如何養出更多更好的魚?向深,走遠,成為必然。
漁博會智慧深遠海漁業館內,陳列近10座養殖“重器”。從“乾動”系列、“定海灣”系列到漁旅融合的“閩投一號”,以工業化思維打造“藍色糧倉”,就是福建養殖業走向深遠海的點點帆影。
距離海岸3公里外,大黃魚、鮑魚住進“深水豪宅”?;顒涌臻g大,水質也更好、水流更急,藻類、浮游生物種類豐富。與近岸養殖相比,大黃魚肉質更加緊實、清甜鮮嫩,單位產值是傳統養殖方式的10倍。
傳統漁業養殖,全憑經驗和體力。而深遠海養殖裝備,靠的是智慧助力、數字賦能。
“福鮑一號”配備了水質監測、自動增氧、遠程數據傳輸系統等設備;“定海灣一號”安裝監控系統,實時養殖影像通過網絡直接傳輸到手機App;“閩投一號”平臺設有50平方米智慧漁業中心,集合聲吶、光學、視頻等多種探測技術。從木頭漁排,到塑膠漁排、重力式深水大網箱,再到深遠海養殖平臺,大黃魚“換房記”成為全新“藍色競爭”的開始。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年中,農業農村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這是我國首個關于深遠海養殖的指導性意見,清晰指明了未來方向。
目前,全省已投建深遠海養殖平臺達18臺套,養殖總水體超過47萬立方米。以裝備為基,以數字為魂,福建正在大步邁向漁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劈浪前行,挺進世界“藍海”
在水產貿易和加工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福建的水產企業正在積極“買全球、配全球、賣全球”。
作為漁博會主賓國,南美的洪都拉斯首秀福建,駐華大使親臨現場,為洪都拉斯蝦“吆喝助陣”。連續2年設展迎客的中印尼“兩國雙園”展區,有7家印尼涉漁企業來此尋覓新機遇。
擁抱世界,福建敞開了山一般的胸懷。逐夢深藍,福建有著海一樣的氣魄。
作為我國遠洋漁業的始發地,1985年3月10日,福州馬尾,中國第一支遠洋漁業船隊的13艘漁船出發前往西非海域,拉開了全國遠洋漁業發展序幕。如今,我省共有27家遠洋漁業企業,遠洋漁船600余艘,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宏東、宏龍、正冠等企業馳騁大海,加大深海資源開發力度,帶回遠洋漁獲,豐富餐桌。
加速融入全球海洋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印尼“兩國雙園”成為窗口,更是舞臺。
勝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入駐元洪國際食品產業園的企業。積極響應中印尼“兩國雙園”建設號召,他們攜手印尼三林集團打造“全球印尼海洋漁業中心”,將印尼優質漁業資源引進國內,推動兩國漁業資源的優勢互補和深度融合。
印尼水產公司PT.TOBA SURIMI INDUSTIES是第一次來到福州參會。罐頭冷凍食品是企業優勢,希望未來借助中印尼“兩國雙園”平臺實現互利共贏。
在漁博會同期舉辦的以“東盟與中日韓海藻合作”為主題的海洋經濟與漁業發展論壇上,中國海藻協會與印度尼西亞海藻協會簽署科技合作備忘錄,5家中國企業被授予中國-東盟海水養殖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示范基地。
據了解,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以及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是全球海藻的主要生產國、消費國和貿易國。中國藻業協會副會長、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劉濤表示,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海藻產業,多國將構建一個“10+3”的政、產、學合作交流平臺,以此推動區域協同和繁榮發展。“我們希望共同開發更多更優質的海藻產品,推動加工業進一步提質增效,增進更多國家的百姓福祉。”
臨海而生、憑海而興、向海圖強,挺進更加廣闊的世界“藍海”,奔赴新的星辰大海,福建繼續劈浪前行。(記者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