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閩西網3月15日訊(記者 戴敏 文/圖)養豬戶專心養豬,專業公司負責污染治理,分工明確又能多贏,這是龍巖新羅區的養殖業污染治理新模式——“養治分離”。從2015年開始,這項新模式在全區范圍內推廣,大池、雁石、蘇坂、白沙等鄉鎮建設16個治理示范點。通過推廣養治分離模式治污,新羅境內主要溪流水質明顯好轉。
“養治分離”,讓專業的歸專業
14日,記者來到位于雁石鎮廈中村,這里正在建設的污水集中處理點,是全區16個“養治分離”第三方治理示范點之一。這個治理點建筑占地約8畝,現場,工人們正在趕緊建設發酵塔和陽光棚,而過濾池和數個氧化塘已經建成。
據福建俊和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永和介紹,處理廠采用“前處理+兩段AA/0+深度人工濕地處理”幾個部分組成。最終,經過前處理分離的糞便可以制作農家肥,而廢液經處理可降低廢水中的污染物,再通過人工濕地進一步凈化,使廢水達到或優于污染物排放標準。
陳永和說,處理廠造價1410萬元,日處理養殖廢水940噸(約46670頭豬),最大處理量為5萬頭豬左右。目前,處理廠已經與附近三個村的70多戶養殖戶簽訂了治理合同,“最遠的養殖戶相聚3公里左右。”

正在建設中的養殖污染處理廠
據悉,所謂“養治分離”,即養殖戶只管養豬,治污由有資質的專業公司承擔。專業公司與養殖戶簽訂協議,并收取一定治污費,負責養殖廢水的收集、治理等工作,確保污水達標排放或零排放。
陳永和介紹,處理廠向養殖戶收取每頭豬每年60元的治理費用,分兩次收取,“養殖戶以后只要管好自家養殖場,將養殖場清理干凈,剩下的污染物通過管道傳送到處理廠,由處理廠處理。”
廈中村村民林仁妙養豬七八年了,現在他的養殖場存欄有四千頭,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以前,為了排污達標,他采用沉淀、干濕分離等方式進行廢物處理,建設沉淀池的費用就要20來萬,還不包括運行維護的費用。更重要的是,自己治污,效果還不一定好,排污能否達標還是未知數。
而現在,他要做的就是把豬圈沖洗干凈,污水糞便等通過管道送往處理廠處理即可,“這樣對比,費用并不算高,而我也可以專心安心的養豬了。”
在雁石鎮北河村,這里的養殖業污水處理廠從2011年就開始運營,“這里應該算是全省最早實行養治分離的處理廠,工藝簡單、成本也不高。”福建龍巖廈林環保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林仁放說,目前,處理廠涵蓋了北河片區21戶生豬養殖場,每年處理約2萬頭的生豬養殖廢水。

用于固液分離的設施
16個示范點,上半年將陸續投用
近年來,新羅區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而養殖業污染治理則是重點工作之一。新羅區全面推進九龍江、聽講黃潭河流域(大池段)養豬場的清退工作,2013年至2016年,全區累計投入5.6億元(其中區級3.1億元),關閉拆除養殖場8592戶,面積310.1萬平方米。
2011年,新羅區在全省率先提出生豬養殖業“養治分離”治理模式,采取“政府+公司+農戶”的形式,在雁石、白沙等鄉鎮建設16個“養治分離”第三方治理示范點,預計投資1.1億元,涉及治理規模存欄數41萬頭,并將在今年上半年陸續建成投入使用。
此外,新羅區還積極推進養豬場標準化建設,2015年、2016年投入資金4359萬元,完成487家豬場標準化提升改造;建成5家無害化處理廠,全年覆蓋所有養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