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國兩會,不僅是代表、委員認真履行人民賦予的職責、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的時間,也是各地展現最新發展成就的好契機。
今年兩會,處處聽聞“福建聲音”——
一年一度的福建代表團開放日,今年吸引來自103家中外媒體的160多位記者前來采訪,較前兩年顯著增加。《福建:朝著制造業服務化方向轉型》《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后的“民生新答卷”》《走出去、闖起來》……1日到10日,上百篇聚焦新福建建設、反映我省代表委員期盼的稿件見諸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其中,29條福建新聞亮相中央電視臺,8條登上《新聞聯播》,題材涉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創新、金磚會晤籌備等。
正如人民日報、新華社的報道所寫,當前平潭綜合實驗區、海絲核心區、自貿試驗區、福州新區、福廈泉自主創新示范區、生態文明試驗區等國家戰略相繼落子八閩,發展機遇前所未有。與此同時,作為一個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向高收入經濟邁進的省份,福建這幾年正朝著“更有溫度”的發展方向努力。
八閩大地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生態建設等領域創造的“福建經驗”、貢獻的“福建故事”,與眾多的兩會熱詞高度匹配。省外代表委員紛紛點贊的同時,也為福建更好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獻計出力。
列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全團審議時,外交部部長王毅說,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當然應發揮核心作用,同時也要發揮引領帶頭作用。我們注意到,強調這個作用時,王部長使用的定語是“不可替代”。
作為閩籍鄉賢,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建社團聯會主席吳良好始終心系家鄉發展。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開幕當天,他堅持同幾位住閩全國政協委員一同步入人民大會堂。“我希望更好地聯合在海外打拼的不同領域精英,為建設新福建再作貢獻。”吳良好說。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聯副會長紀斌很關注福建自貿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他認為,國家選擇福建看中的就是對臺優勢,率先實現跨越海峽的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福建確實可以先行先試。“閩臺融合,具有語言、區位等天然優勢,提高產業融合度、互補性,打造更強的區域經濟圈,應是下一步合作的重點。”
省外代表委員談及福建,“生態”依舊是繞不過的話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胡振鵬認為,同為國家首批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江西,在因地制宜進行探索創新的同時,應該學習和借鑒福建經驗,在體制機制上互相啟發。
再過兩個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行,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福建,將積極參與其中;9月,中國外交將步入“福建時間”——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廈門舉行。
“我建議,金磚峰會使用的餐具要用德化的‘中國白’,再如福鼎白茶、安溪鐵觀音、石獅服裝、晉江鞋等等,這些‘福建元素’都要在會期巧妙用好。”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郭文勝專門為此提交提案。
我們相信,像郭文勝委員一樣,關心福建未來發展的各界人士和新聞媒體還有不少,“福建故事”必將譜寫新的篇章,“福建聲音”也將更悅耳動聽。(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 林侃 何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