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等生”如何打造福建樣板
從21世紀初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提出生態省建設戰略思想,到2014年被國家批準為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再到2016年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征程中,福建一張藍圖繪到底,成就了清新福建的好山好水好空氣。
先看看2016年度福建交出的生態答卷——
水好,全省12條主要河流Ⅰ-Ⅲ類水質占比達96.5%,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空氣好,PM2.5年均濃度每立方米僅27微克,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2%;
山好,森林覆蓋率達65.95%,連續38年保持全國第一;
作為生態“優等生”,是否可以“高枕無憂”?福建給出的答案是:決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
“生態環保必須動真格,否則生態底線守不住。”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盡管福建環境質量長期保持優良,但絕不能沾沾自喜,當前首要問題就是在環境質量高位運行下加快補齊環境治理短板,確保“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
從率先在全國實施環保“一崗雙責”到率先扛起“黨政同責”大旗,從省政府“一季一督查”到省委省政府開展史上最嚴環保督察,作為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實都動真格、出實招,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打造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樣板”。
作為全國生態環境質量“優等生”,2016年,福建省再次交出水、大氣、生態全優的答卷——
全省12條主要河流水質繼續保持為優,Ⅰ~Ⅲ類水質比例為96.5%,同比提高3.2個百分點,其中Ⅰ~Ⅱ類水質比例為60.1%,同比提高16.4個百分點;
9個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98.4%,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9.6個百分點;PM2.5年均濃度27微克每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2%;
森林覆蓋率達65.95%,位居全國首位。
好山好水好空氣,清新福建任呼吸。越來越多游客選擇到福建感受生態建設“看得見的幸福”。據省旅游局消息,今年春節期間全省累計接待游客1863.72萬人次,同比增長20.8%,旅游總收入129.74億元,同比增長25.1%。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17春節旅游趨勢報告與人氣排行榜》,福建省位列國內旅游度假人氣排行榜目的地省市第二位。
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在環境質量高位運行的基礎上,福建從頂層設計著手,逐步形成地方黨委政府主導、環保部門主抓、各職能部門統籌協調齊抓共管的“大環保”格局。
抓“牛鼻子”
率先在全國實行環保黨政同責
“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都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進行,使八閩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經濟社會在資源的永續利用中良性發展。”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向全省干部群眾發出號召,提出“生態省”建設戰略構想,作出了具有跨世紀意義的戰略抉擇。
牢記囑托,砥礪前行。福建省委省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在生態文明建設路徑上孜孜以求,久久為功。
“以往抓環保工作,我們把目光更多對準污染企業,卻忽略了政府和部門。”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說,通過頂層設計創新機制,督企更督政,福建省給地方和部門套上環保“緊箍圈”,抓住污染治理的“牛鼻子”。
2010年起,福建省在國內率先推行環保“一崗雙責”,對各級政府和40多個省直部門環保監督職責做出明確規定,并納入領導干部年度政績考核。
減排進度慢?約談政府官員!減排年度任務完不成?實施區域限批!近年來,約談“黃牌警告”和限批“紅牌罰下”制度,對不顧環保求發展的地方已成“高懸之劍”。全省9個設區市政府、53個縣(市、區)政府負責人先后被約談,7個縣(市、區)和1個集團遭區域限批。
督政的威懾力還在逐步升級。從2014年開始,福建省率先建立每季度環保督查會,把各設區市突出環境問題納為省政府季度經濟分析會三項主要議程之一,只講問題不講成績,通過省政府一把手面對面督促地方一把手,讓市長臉紅冒汗,鐵心治污……
2016年起,福建省率先將市長環保目標責任書升級為書記、市長環保目標責任書,并在2016年全省兩會期間,由九市一區黨政一把手向省委省政府簽訂環保“軍令狀”,在全國率先扛起環保“黨政同責”大旗。同時,福建省在全國率先成立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省長擔任常務副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
“黨政同責”為福建走上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提供了最好的保證,倒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使黨政干部在決策上更科學、更合理,做到權力在哪里,生態環保的職責就延伸到哪里。
走綠色路
項目寧可少一點,也要好一點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
“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決不要帶污的GDP”如今已成為全省上下共識。全省越來越多地區在項目取舍上先看“生態臉色”,對新上的產業和項目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寧可少一點,也要好一點。
莆田湄洲灣北岸開發區東吳臨港產業園區原來的定位是漿紙纖維產業。近年來,先后有4個漿紙類項目規劃布局在園區,合計總投資574億元,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稅收可達49.4億元。但是,巨額投資的背后是對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據測算,這4個項目投產后,每天約需40萬噸淡水,排放污水約35萬噸,勢必對周邊區域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莆田選擇生態保護優先,毅然放棄原來規劃布局的漿紙項目,引進了食品加工項目。
與此同時,科技含量高、污染少、帶動力強的綠色產業在福建備受熱捧——日前,總投資300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福州京東方項目順利完成第8.5代面板項目的投產,創造了項目從打樁建設到點亮投產僅用15.8個月的業界全球最快速度。
除了從源頭做優增量、減少污染源,福建省還加強鐵腕執法、精準治污,以實際行動守護清新福建。
“這輩子,再也不敢偷排污水了。”福鼎市店下鎮一家皮革加工廠老板陳某懊悔地說,由于沒有任何廢水處理設施,產生的黑臭含鉻廢水通過暗渠直排溪水,在去年6月“清水藍天”環保專項行動中被查處并移送公安,“原以為只是罰款了事,沒想到還要面臨牢獄之災,以后再也不敢有僥幸心理了”。
守護生態“顏值”,必須靠執法“嚴值”。2016年,針對企業污染,全省行政處罰案件3795件、同比增長19.8%,罰款1.4億元、同比增長67.7%,全省查封扣押1212起、限產停產241起、按日計罰54起、行政拘留339起,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178起,分三批將187個突出環境問題列為省級掛牌督辦。辦理適用新環保法的“四個配套辦法”和移送涉嫌環境犯罪案件數量居全國第四位,得到環保部通報表揚。
福建省環境執法人員僅1000多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然而,執法查案數量、質量卻居全國前列,秘訣何在?
“關鍵在于打破‘部門墻’,打出組合拳。”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為打破執法尷尬,近年來,福建省環保部門加強同公檢法銜接,率先在全國建立聯動執法聯席會議制度、聯動執法聯絡員制度、重大案件會商督辦制度,形成案件移送機制、緊急案件聯合調查機制、案件信息共享機制、獎懲機制等。不打招呼、不定時間、不聽匯報、不要陪同、直奔現場、直接排查、直取證據……執法人員打破正常上班時間檢查慣例,采取“分組包片、重點蹲守、晝夜結合、工休錯時”檢查方式。“很多污染企業以為風聲已過,短期內不會再被查,沒想到執法人員會突然殺‘回馬槍’。”
執法的威懾力還在進一步升級。根據省委省政府部署,從去年起,福建省每兩年左右對全省各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進行一輪環保督察。督察結果還將抄送省委組織部等相關部門,作為被督察地方、部門領導班子干部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目前,針對龍巖、泉州、寧德3個設區市的首輪督察共查處289家違法企業,其中龍巖首批已問責17名黨政機關和國有企業責任人。
同時,福建省率先全面推進網格化環保監管,打通環境監管“最后一公里”,構建從設區市到鄉村四級環保網格監管體系,實現污染源“一網打盡”。
“群眾怕的就是我們對污染視而不見。我們寧可現在做‘惡人’,也不能做歷史的罪人。”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守住生態底線,一定要動真格。今年福建省將持續打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深入實施“清新水域”工程、“潔凈藍天”工程、“清潔土壤”工程,突出抓好小流域整治、污水垃圾處理、黑臭水體清理、危險廢物污染防治等群眾反映強烈的薄弱環節,采取有力舉措加以推進,不斷提升環境質量,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讓群眾有更多的環境獲得感。(阮貞江 魏然 林祥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