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民宿、引進旅游公司、開發旅游商品……近兩年,我省探索多種模式旅游扶貧卓有成效
鄉村搞旅游,不止好山好水
把老房子改成“85民宿”之前,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村民王菊弟從沒發現自己有經商潛力,更沒想到分享農家生活也能帶來經濟收益。
今年初以來,“85民宿”接待了200余位客人,一晚按158元的住宿收費,開民宿已為王菊弟帶來3.16萬元收入。而除了住民宿,游客來下黨村還會順便買走一款叫作“下鄉的味道”的茶葉伴手禮,村里81戶參與茶葉種植、生產、銷售的農戶因此收入倍增,脫了貧。
旅游扶貧有幾種“打開模式”
不是所有的鄉村都適合發展旅游。不過,從近兩年的實踐成效來看,發展旅游的鄉村脫貧效果都很好。旅游扶貧有幾種“打開模式”?除了下黨村王菊弟那樣開特色民宿,做周邊成熟景區的“后花園”也是條好路子。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就是一個例子。赤溪村位于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太姥山西南麓的高山峽谷中間,九鯉溪和下山溪繞村而過,溪瀑景觀奇特,溪水清冽透澈。利用這樣的好山好水,村里引進旅游公司開發運動探險旅游,將村寨建筑統一建設,突出畬族元素,還建了一條風情購物街。
隨著游客增多,村里農家樂也多了起來。村民吳敬念2013年開了農家樂之后,把在浙江蒼南打工的兒子兒媳喊了回來,兒媳在旅游公司銷售景區門票,兒子在家幫忙打理農家樂。去年開始,生意更好了,老吳又把在北京打工的小女兒喊回家,一家人齊心協力做生意,團團圓圓過生活。
旅游扶貧還有一種“打開模式”——開發鄉村旅游特色商品。
在政和縣星溪鄉念山村,有1600多畝保護完好的袖珍型梯田景觀和500畝油菜花。村民們在發展農家樂時發現,城里來的游客對包裝精致的土特產鐘愛有加,就將當地地瓜干、酸棗糕、銀杏果的加工制作、包裝設計進行改良升級。這些土特產變身為旅游商品之后大賣,村里年旅游收入達160多萬元。
省旅游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全省52個旅游扶貧試點村預計全年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2.5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為35%。全省旅游扶貧試點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344元,同比增長15.4%,其中旅游從業人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926元,同比增長19.4%。
旅游扶貧抓優勢更須鑄鏈條
盡管靠發展旅游擺脫貧困是眾多鄉村的期盼,但是旅游專家包括業內人士都認為,正確的旅游扶貧路徑,需滿足一些條件。
首先是要有吸引物。“要么很有名,要么很復古,或者建筑很有特色,物產農產品很獨特。從旅游開發的可行性角度考慮,不能山水風光好就認為發展旅游定能成功,須突破單個村的設置,從構建產業鏈條出發聯動一產、二產和旅游業。”閩江大學旅游系教授景秀艷說。
其次,開發規劃要有可操作性。“規劃須從本村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單純地把其他地方的規劃設計成果照搬過來。”永泰青云山管委會主任余斌說,“‘范圍比較泛、工作比較虛’是多數人對全域旅游發展的擔憂。目前,永泰正在做全域旅游規劃,我們要求規劃單位做的規劃除了要與上位規劃銜接,每一項規劃都要有具體的項目做支撐,以確保之后行動計劃和具體項目可落實。”
最后,要重視旅游商品開發。“下黨村‘農業+旅游’的脫貧路徑當中有一個關鍵因素——品牌意識。這種意識,讓下黨村的農副產品成為旅游商品,更讓這些旅游商品在進入旅游市場后,借助現代營銷手段進一步提升產品綜合附加值。”省旅游局掛職干部、下黨鄉黨委副書記張鵬說。
據悉,今年,我省對全省220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進行深入調查摸底,遴選出472個重點村作為重點旅游扶貧對象,組織動員省內外旅游規劃單位幫扶制訂鄉村旅游規劃,邀請省內外20家旅游規劃單位認領52個建檔立卡旅游扶貧試點村規劃。
“2017年,全省重點旅游景區、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車船公司、旅游規劃設計單位、有實力的觀光工廠、鄉村旅游經營單位和旅游院校等500家旅游企事業單位,將對這472個全國旅游扶貧重點村進行幫扶脫貧。”省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也將繼續采取資金扶持等方式,推進村游客中心、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