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今年初以來,我省沿海及內陸江河湖泊組織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80多次,投放各類經濟、特色和珍稀物種30多種超30億尾(只、粒),已完成今年增殖放流目標任務。
“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可有效增加天然水生生物資源量、提高水域生產力、改善生物群落結構、修復水域生態環境。”國家海洋局海島研究中心主任蔡鋒認為,只有科學推進增殖放流活動有序化、常態化,才能真正實現“福建江河湖海年年有魚”的目標。
“十二五”期間,我省不斷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每年放流規模5億尾以上。2014年以來,省海洋與漁業廳實施“百姓富、生態美”福建海洋生態·漁業資源保護十大行動,通過建立政府引導,生態補償、企業捐贈、個人參與的投入機制,2014、2015年放流規模分別達20.56億尾、35.2億尾。
為不斷完善科學長效增殖放流活動,今年2月,省海洋與漁業廳在閩江公園望龍園百花臺景區建立全省首個固定式增殖放流平臺——“閩江增殖放流公益平臺”,每月都在此開展社會公眾參與的增殖放流活動,引導社會公眾科學規范地開展群眾性增殖放流活動。此外,還出臺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根據不同種苗的生長特點對增殖放流的時間、水域、規格作出明確安排。
據省海洋與漁業廳資源環境保護處副處長賴曉暄介紹,增殖放流不同于民間的放生行為,需根據農業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等相關法規科學開展,否則外來物種會排擠有益種類,降低物種多樣性,導致生態失衡或引發病害,危害其他生物及人類。
根據相關法規規定,放流物種主要是具有公有性特征、以洄游性魚類為重點的游泳動物,包括主要經濟物種、珍稀瀕危物種、地方特有物種。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
“我省放流的水生生物物種主要有大黃魚、真鯛、花鱸、長毛對蝦、日本對蝦、菲律賓蛤仔、西施舌、海蜇等海水品種,鰱魚、日本鰻鱺等淡水品種,以及中華鱘、中國鱟等珍稀瀕危物種。”賴曉暄說,而常見的紅耳彩龜、牛蛙、革胡子鯰、淡水白鯧、小龍蝦、福壽螺、下口鲇(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則禁止放流。她表示,我省適宜增殖放流的重點水域包括三沙灣等13個海灣和平潭海壇海峽、50個島礁及閩江、九龍江、汀江水系、閩東閩中沿海諸河;而池塘、重度污染水域則不適宜開展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生態效益正在逐步顯現。據省海洋與漁業廳技術部門對三沙灣大黃魚、東山灣鯛科魚類和九龍江鰱、鳙魚增殖放流情況進行的評估顯示,通過增殖放流,漁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經對九龍江華安流域開展的鰱、鳙魚增殖放流進行效果評估,結果顯示回捕率為15%,通過回捕完成的氮磷年消除量分別為0.353噸、0.074噸,在相對封閉的白沙水庫回捕率高達27%,氮磷消除量分別達14.819噸、4.415噸。漁業種質資源明顯恢復,目前在臺灣東部海域也可捕到大黃魚,在東山灣、詔安灣發現大黃魚種群,根據我省在三沙灣開展的大黃魚增殖放流效果評估結果顯示,三沙灣內大黃魚資源量相當豐富,尤其是在夏秋兩季大黃魚占總漁獲物重量比例在25%以上,最高可超過70%。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升,根據九龍江華安段漁民捕撈情況調查,鰱魚和鳙魚的投入產出比約為0.65∶1,白沙水庫的鰱、鳙魚投入產出比達0.6∶1,東山灣鯛科魚類的投入產出比達0.42∶1,有力促進漁民增產增收。(記者 張靜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馬腿村“美麗休閑鄉村”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項2025-11-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