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蒙古、青海、廣西等省區密集推進公文抄襲專項整治,對數據拼湊、舊稿翻新等頑疾實行“零容忍”,要求嚴把公文質量關,釋放出堅決糾治形式主義的強烈信號。
公文,上承中央決策部署,下接百姓民生關切,既是政策傳導橋梁,也是服務群眾載體,更是體現行政能力與工作作風的窗口,其內容是否結合實際、表述是否嚴謹規范、執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關系到公共政策能否有效落地。因此,公文的嚴肅性、權威性、準確性不容絲毫折扣,一旦失準、失實、失范,不僅會導致政策執行出現偏差,更將侵蝕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基礎。
然而,在現實中,一些黨員干部將抄襲視為應付差事的“捷徑”。有的制定文件照搬照抄、出臺制度“依葫蘆畫瓢”;有的奉行“拿來主義”,撰寫文稿“新瓶裝舊酒”;有的甚至張冠李戴,鬧出“公文烏龍”的笑話。比如,前不久就有媒體報道,山西五臺縣一篇縣長調研稿,與當地某景區黨工委副書記的調研稿重復率超80%;廣西平樂縣的森林防火規劃,竟將湖南安化縣的地理信息原封不動復制過來,甚至連鄉鎮名稱都未更改。
公文抄襲表面看是文字懶政,實質是作風病象,暴露出多重問題。一是工作態度不端,部分干部不愿深入基層調研,不了解實際情況,習慣東拼西湊、閉門造車;二是審核機制空轉,從起草、核稿到簽發等環節都敷衍應付,使問題公文得以“過關”;三是多年來“文山會海”慣性推波助瀾,在文件過多、時限過緊的壓力下,部分干部選擇以抄襲應對考核,形成“以形式主義應付形式主義”的惡性循環。
作風務實,文風不虛。整治公文抄襲,不能僅停留在“查重”“糾錯”,更須從思想根源、制度建設和作風轉變上系統施策。對此,各地各部門不僅要嚴查公文內容的“重合率”,而且要深挖背后不擔當、不作為、不認真的思想根源與作風積弊,高舉問責利劍,破除作風病灶;同時,強化審核把關,嚴格落實公文起草、審核、簽發各環節責任,嚴格備案審查,規范文稿發布流程,建立健全全鏈條責任機制,對公文抄襲問題嚴肅問責,“查處一案、警示一片”,讓抄襲者付出代價,讓觀望者心存戒懼,從根本上鏟除公文抄襲的土壤;此外,加強公文寫作培訓,推動公職人員練好寫作、表達等基本功。
摒棄“長空假”,力求“短實新”,讓公文回歸求真務實、解決實際問題的本源,把基層干部從“文山會海”中解放出來,轉去摸實情、干實事,才能讓公文褪去虛飾、回歸實效,讓政府公信力在走心走實的字里行間不斷彰顯。(包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