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骨灰撒海,是徹底解決骨灰入土占地、節約殯葬支出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之一。隨著生態殯葬理念的推廣,骨灰撒海作為一種文明節儉的殯葬方式漸漸為大眾所接受。我省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主要在福州、廈門、泉州三地舉行集體骨灰撒海活動,先后已有數千逝者與海為伴。近年來,我省在清明節都安排了集體骨灰撒海活動,雖然報名數量逐年增加,但總量上還是偏少。
今年2月,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并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對此,我省有關方面將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落實具體工作辦法,使其更加有操作性。

3月30日,逝者家屬將混有花瓣的親人骨灰緩緩撒入閩江入海口的海面上。
200多位逝者免費海葬
3月30日午后1時許,肅穆和悲傷籠罩在閩江入海口的海面上,逝者家屬相互攙扶著走上輪船的舷梯,打開包裹著親人骨灰的布袋,將混有花瓣的骨灰緩緩撒向大海。美麗的花瓣在波濤中此起彼伏,伴隨著84位逝者魂歸大海。
“骨灰撒海這一生態葬模式,如今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支持。”福州市殯儀館副館長黃伙鶯說,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福州舉行了12次骨灰撒海活動,將近1000名逝者葬入大海,直接參與家屬一萬余人。這次福州市舉行首屆生態葬先人集中公祭,共有84位先人骨灰由其182位家屬撒海,數量上幾乎較上年翻番。同時首次實現了城際聯動,來自三明、南平的6個家庭也前來參與。
據了解,從今年起,凡報名參加福州骨灰撒海活動的,所需的交通費、伙食費、骨灰起靈費等悉數免除。
僅隔一天,3月31日,廈門舉行第八次集體骨灰撒海活動,166位逝者的骨灰在花瓣的簇擁下融入大海,規模為歷年之最。據悉,廈門對本市戶籍逝者,或《安放證》《安葬證》持證人為廈門戶籍的,免除集體骨灰撒海費用。今年共有141人得到了費用免除。
廈門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今后每年舉辦兩次集體骨灰撒海活動。據統計,廈門市自2008年開展集體骨灰撒海活動至今,共有647位逝者長眠于浩瀚的大海,而將青山綠地留給后輩子孫。
“骨灰撒海,是生態節地葬中最好的葬法,既解決后人經濟負擔,又能揚棄舊俗。親人已遠去,讓他們回歸大自然,是一種生態、文明的紀念方式。”在福州骨灰撒海活動現場,潘亮和潘華兄弟倆帶上自高祖父下來四代共10位先人的骨灰,全部撒向大海,與大海融為一體。潘亮說,他家住在閩江畔,常年以海為伴,聞濤而眠,枕浪而息,先人們對閩江、對大海懷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如今,他們的遺愿實現了,以海為伴,從水路自由自在去看看其他喜歡的地方。
不與子孫后代爭土地
“百年后我也會與老伴一樣,捐獻角膜,選擇骨灰撒海。”78歲的肖素英老人如是說。從福州市殯儀館到臺江碼頭,再到閩江入海口,大半天時間里,她一直緊緊抱著老伴林三梅的骨灰盒。
“兒時的苦,讓林三梅對黨無比感恩。他的遺愿,一是捐獻眼角膜,給后人留點光明,二是死后不與子孫后代爭土地,讓骨灰撒向大海,隨波而去。”肖素英老人說,老伴是浙江瑞安縣人,兒時給地主當長工,受盡欺凌,后來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曾參加過家鄉解放。復退后,他分配到三明市食品公司工作,一直干到1985年退休。
“2007年7月26日,我與老林一起簽訂了眼角膜志愿捐獻申請。”肖素英老人說,去年6月28日,終年88歲的老林離世時,實現了捐獻眼角膜遺愿。
林三梅家鄉靠海,他對大海懷有一種特殊感情,生前多次吩咐百年后一定要將他骨灰撒向大海,回歸自然。為了實現老林遺愿,全家人到處打聽骨灰撒海事宜。
“當得知福州市舉辦首屆生態葬先人集中公祭和春季公益骨灰撒海活動時,我非常高興,吩咐在福州工作的外孫女為老林報了名。”肖素英老人說,公祭現場莊嚴肅穆,安排得體,規格之高,始料未及。
實現了老伴遺愿,肖素英老人開心不已,這幾日她拿著老林的“海葬證書”,不時向親朋好友宣傳骨灰撒海的好處。她說,全社會要提倡厚養薄葬,骨灰撒海是最好的生態葬,既節省了費用,又節約了國土資源,值得推廣。
力爭將生態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福州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甘滿堂認為,骨灰撒海對土地的占用率為零,是最為徹底的生態葬,有利于政府和社會。為此,政府要積極作為,發揮規劃、引導和監管的作用,出臺惠民殯葬政策,采取公共財政買單和補貼措施,引導公眾接受這一綠色生態節地的安葬方式。
福州市圓滿生命關懷服務中心副理事長陳凱粗略算了一下:按照有關規定,埋葬骨灰的單人、雙人合葬墓占地面積不得超過1平方米,但墓位四周要綠化,每個墓位實際占地2.5-3平方米。這就意味著若骨灰撒海,每位逝者可節省2.5-3平方米土地。也就是說,福州市自開展骨灰撒海活動以來,近千名逝者共為后人節省了近3000平方米寶貴土地。
采訪中,許多市民認為,骨灰撒海節省土地資源,有利于社會和子孫后代,財政應該進行補貼,甚至全額買單,以吸引更多人跟進。
據了解,一些省市相繼推出了骨灰撒海優惠措施。例如,北京市骨灰撒海可享受10種免費服務,如提供免費紙質環保骨灰盒、免費存放骨灰、免費乘車船、免費贈送鮮花花瓣、免費提供骨灰撒海告別儀式等。從去年起,北京市骨灰撒海的補貼由每份2000元提至4000元。在溫州,參加海葬的家屬可獲得5000元至8000元的獎勵。
“全省民政部門將大力推進和倡導生態葬。”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處長葛鐵強說,近年來,我省在清明節都安排了集體海葬活動,報名數量雖逐年增加,但總量還比較少。究其原因,一是大眾對骨灰撒海雖逐漸認可,但由于缺乏祭祀場所或紀念場所而積極性不高;二是受限于客觀因素,如交通工具、設施設備以及經費、專業承辦者缺口等;三是社會倡導宣傳力度不夠。
葛鐵強表示,為了進一步推廣生態葬法,落實《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我省民政部門將推出三個方面措施。一是將骨灰撒海活動從原來只在清明節接受報名,延長至全年可報名,報名范圍擴大到全省。二是要求各級政府將生態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創造條件,建設骨灰撒海祭祀場所或紀念場所。三是政府各部門,特別是環保、海事、文明辦以及船舶運輸等部門要通力合作,為骨灰撒海開設便利通道。他透露,今后將建立激勵機制,力爭對接受骨灰撒海的逝者家屬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記者 何祖謀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