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以來,福建省不斷升級對涉漁“三無”船舶的打擊力度,并在漁民轉產轉業方面進行了探索,讓違法船東主動告別“三無”漁船
別了,涉漁“三無”船舶
“三無”船舶無處逃
2015年12月24日清晨,閩東海域海霧迷蒙,大雨瓢潑。“越是惡劣的天氣,我們越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收獲。”指揮號令一出,“藍劍2015-2”專項行動執法船舶中國漁政35001、35901、35935立即奔赴指定海域進行執法。
“不好,三艘作業船舶突然加足馬力,調轉船頭,企圖逃跑。做好準備,開展檢查!”指揮船下令,執法船各自鎖定目標,分散追捕。經過幾番較量,兩艘涉嫌違法作業船舶束手就擒,停船接受登船檢查。而另一艘涉嫌“三無”船舶拒絕停船受檢,并利用其噸位小,船體靈活的優勢調轉船頭駛向水位較淺、暗礁多的海島沿岸,導致執法大船無法靠近。
“出動執法快艇追捕!”執法人員用強聲喇叭對涉嫌船舶警告無效后,指揮船再次發出命令。在涉嫌“三無”船舶轉向減速的瞬間,執法快艇強制靠上,兩名執法人員迅速爬上船舷,第一時間沖向駕駛臺,成功控制該船。
“像這樣強勢有力、絕不手軟的執法,才能讓‘三無’船舶無處可逃。”省海洋與漁業執法總隊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出動檢查人員193923人次、出動船艇9214艘次、出動車輛33555輛次、檢查船舶175346艘次,取締2家無照修船廠;共清理取締非法采捕紅珊瑚船舶和涉漁“三無”船舶978艘,其中處置非法采捕紅珊瑚船舶147艘(拆解49艘,整改93艘,5艘涉案移交公安),拆解大中型涉漁“三無”船舶530艘。
靠海,如何“吃海”
2015年12月25日上午10時,福鼎市沙埕鎮南鎮村村民徐上真和他的兩位學徒在給自家即將上市的大黃魚投餌料。
從事大黃魚養殖之前,徐上真是一名“三無”船舶的船東,他的船主要為跨區域作業的大型漁船提供補給和貨物運輸服務。“‘三無’船舶無法享受國家漁業燃油補貼政策,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衰退,運輸業務量少了,我們賺不到錢就轉行了。”徐上真說,2007年、2008年連續虧了兩年后,自己索性就將家中的“三無”船舶賣了,投入100多萬元養大黃魚,幾年下來收入還算可以。
2015年,南鎮村拆解了22艘符合規定的“三無”船舶,有70多位村民需要轉產轉業。“這些村民中,有不少年輕人都到徐上真的養殖場里跟班學習,他們想要用政府給的補償金合伙做漁業養殖。”南鎮村村委會主任林前勇介紹說,漁村土地資源有限,漁民文化程度不高,不管是搞養殖還是到合法漁船上做工,靠海吃海是漁民轉產轉業的共同選擇。
“其實,村里海鮮好、風景好,交通也方便,節假日有不少游客會到村里來游玩。”林前勇覺得,如果有相關開發經驗的客商能夠和村民一起整合村里的資源,把餐飲、住宿、休閑漁業等“漁家樂”項目搞起來,漁民轉產轉業就有更多的出路選擇。
而他的這一看法也得到福鼎市海洋與漁業執法總隊大隊長朱如培的認同。他說,灣內岸線資源有限,隨著“三無船舶”打擊力度加大,有更多的漁民需要轉產轉業,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給轉產轉業的漁民一些政策支持和技術扶持,鼓勵有條件的漁民發展附加值較高的遠海深水養殖業和休閑漁業。
記者手記>>>
守護蔚藍,經略海洋
“興漁鹽之利,通舟楫之便。”自古以來,打魚、曬鹽、運輸是中華民族最熟悉的海洋開發方式。而走訪中,在海邊出生、海里成長的漁民們卻遭遇了祖輩不曾有的困惑:“同樣一片海洋,為何魚越來越小、越來越少,打魚越來越難賺到錢了?”
海洋環境日趨脆弱,海洋資源日益枯竭,守護海洋,刻不容緩。我們要打擊涉漁“三無”船舶,收繳非法漁具,制止違法采砂,加強排放監管……只有運用法治手段,才能有效遏制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我們還要從自身做起愛護海洋環境,參加增殖放流活動,才能還遼闊的海洋一片蔚藍。
經略海洋,勢在必行。我們要針對內水和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及其他管轄海域等的不同特點,根據不同海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合理確定不同海域主體功能,科學謀劃海洋開發,推動海洋開發方式由資源消耗型向循環利用型轉變,才能促進海洋健康持續發展,讓子孫不再受到海洋資源枯竭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