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15日訊 朱熹為代表的閩學,讓我省享有“濱海鄒魯、道南理窟”的美譽。朱子文化,成為本次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焦點。

兩岸青少年在“走朱子之路”交流活動中增進文化認同(資料圖)
“推進閩臺朱子文化交流,是促進兩岸關系發展的極好途徑,更能凸顯福建的作用和優勢。”昨日,省人大代表朱清接受海都記者專訪,他提交了《把“走朱子之路”活動打造成朱子文化交流品牌》的建議,旨在以這項活動為抓手,增進兩岸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走朱子之路 吸引兩岸千名師生
福建是朱子文化的發祥地和集成地,史上福建先民大量遷臺,結下獨特“閩臺緣”,借此閩學傳入臺灣,起于南宋,盛于明清,敦化民風,修明政事,形成該地區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迄今不衰。
“我曾長期從事對臺文化交流工作,也是朱子后裔一員。臺灣社會文化土壤中,朱子理學養分濃度極高。”朱清介紹,2008年起,閩臺學子“共走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在閩舉辦,8年來,活動吸引了臺灣20多所、大陸10多所高校的近千名師生參與。
省政協委員朱向認為,近年來,很大一部分的臺灣青少年受“去中國化”干擾。“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終究要靠兩岸青少年攜手擔當和共同接續。”朱清也表示,爭取臺灣新生代的工作刻不容緩。
建議完善
朱子之路線路圖
“每年七八月間,兩岸學子沿著朱熹生平足跡,穿越南溪書院、武夷精舍、五夫紫陽樓、興賢古街、考亭書院……探尋朱子文化的源流脈絡。”朱清說,通過走“朱子之路”,臺灣學生能更客觀地看待兩岸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系,走得越遠、越長,越有利于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
去年7月25日,第八屆“走朱子之路”活動在武夷山市舉行。省委宣傳部、外宣辦相關負責人前往指導,并撥付專款資助,但不足的是,來自其他部門的支持措施和力度不夠,活動也沒有列入省朱子文化品牌建設聯席會議的議事日程。
朱向也建議,有關部門應統合資源,加大對“走朱子之路”活動的扶持力度。把“走朱子之路”活動納入福建朱子文化品牌建設內容,納入閩臺文化交流重點項目,完善和配套朱子之路的線路圖及旅游服務設施,適應兩岸青少年修學、觀光之旅。(海都記者 李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