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福建省各地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在武夷新區,云谷小區、市民廣場、文化中心和博物館等重點項目按時序推進。圖為云谷小區施工現場(攝于12月24日),建成后可解決外來農民工、進城農民以及拆遷戶的住房問題。張正松 攝

2015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福建和全國一樣,不懼困難,迎接挑戰。
2015年,主動適應新常態,省委帶領八閩兒女攻堅克難,爬坡過坎,建設更加美好的新福建繪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合福高鐵、贛瑞龍鐵路通車,縣縣通高速的既定目標如期實現,基礎設施持續改善,拓展發展空間;
——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開工建設,傳統優勢產業加快改造提升,三產增速五年來首次超過二產,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福建自貿試驗區掛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正式確立,福州新區獲批建設,改革開放邁出更大步伐;
——城鎮新增就業目標提前實現,年初確定的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落實到位,民生福祉不斷增進。
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省實現GDP同比增長9.0%,增速比同期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名列東部前列。
在“十二五”收官之年,福建沐浴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牢記“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的深情囑托,緊緊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推動產業轉型為中心,改革強動力、開放拓空間、創新促調整,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進態勢,為“十三五”開啟新局夯實基礎。
調結構,發力供給側改革
唯有產業優,福建才能加快發展,實現比全國快一點的、有質量有效益的速度,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
面對總量不大、結構不優的主要矛盾,福建發力供給側改革,完善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
“對福建省而言,當前供給側改革要統籌考慮穩增長與調結構,寓穩增長于結構性改革之中,尤其要全力打好產業轉型升級這場‘攻堅戰’,要緊緊圍繞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針對不同行業和企業的實際狀況,分類指導,分類施策,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主導產業做優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增長極、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壯大、現代農業提升比較效益。”這是對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思考與把握。
政策精準出擊,明晰供給側改革的目標路徑。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研究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福建省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為打造福建產業升級版“定調”。同時,省政府從年初的“促進工業創新轉型穩定增長十條”“加快互聯網經濟發展十條”,到年中的“加快發展智能制造九條”“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十條”,再到年末同時出臺促進工業經濟穩定增長、進一步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等三項政策,皆彼此配套,相互銜接,持續給力。
以重大產業項目為抓手,福建上演重構產業格局的大戲。
長期偏輕的產業結構,向高水平的適度重化邁進。一年里,申遠新材料與荷蘭帝斯曼簽訂己內酰胺二期項目技術許可協議;中景石化聚丙烯一期項目進入全面聯動調試階段,即將試投產;兩岸合作的漳州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奠基;“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兩臺機組——福清核電5號、6號機組接連開工……福建臨港石化產業基地、清潔能源基地、鋼鐵產業基地快速崛起。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進一步做大做強。聯芯12英寸晶圓制造項目、全球最先進的天馬第6代LTPS項目、日本電氣硝子8.5代TFT液晶基板玻璃項目、京東方8.5代面板項目、華佳彩高新技術面板項目……在這一年當中或開工、或投產,直接帶動電子信息這一主導產業向高端邁進。
圍繞龍頭,鑄鏈成群,福建的產業努力邁向中高端。
傳統優勢產業依靠轉型升級,催生新的增長點。1至10月,全省完成技改投資3762.1億元,同比增長21.9%,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63.7%,同比提高3.1個百分點,更多的企業成為細分市場的“單打冠軍”。在“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戰略指引下,傳統產業融入智能制造、兩化融合、互聯工廠等新元素,轉型的“氣質”更加“時尚”。
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才能更好實現引領型發展。從全省評審產生49家省級眾創空間,聚集1000多個創業團隊,到獲批啟動建設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前三季度,全省發明專利授權量同比增長58.25%,專利申請受理量同比增長57.0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500.72億元,同比增長14%,占GDP比重為15.2%。
從沿海到山區,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莆田和武夷新區看“生態臉色”取舍項目招商,非環保項目投資再大都不圖,要的都是高檔食品加工、新能源科技等綠色環保產業;三明探索環境信用評價、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市場、金融手段,推進生態環保領域改革……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全省GDP能耗預計同比下降6%左右,規模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
更加注重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率,福建打造產業升級版的步履扎實而矯健。
強動力,改革向縱深推進
新常態,新動力。
改革開放始終是福建的優勢所在。一年來,福建以更加自覺、更加堅定的決心,推動改革向縱深推進,增強發展動力。
下好簡政放權“先手棋”,真正還市場以活力。一年來簡政放權的舉措不斷,就在12月,省政府還連續研究決定,清理規范211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其中取消47項;清理規范200項前置審批事項,其中改為后置54項,取消10項;取消省級行政許可事項6項,下放省級行政許可事項39項,并根據國務院部署,取消60項中央指定福建省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
“政府職能正在從‘越位點’上退出,在‘缺位點’上補上。”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林翊認為。
投資對福建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逾七成,擴大有效投資的錢從哪里來?靠投融資體制改革!
福建省PPP項目推介會在京滬舉行,帶動了PPP模式再掀熱潮;成立福建省產業股權投資基金,讓少量的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并引入市場化的產業投資運作方式;福建省國企改革重組投資基金啟動運作,省屬國企加快國有資本證券化工作,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的力度不斷加大。
前三季度,全省民間投資9232.3億元,同比增長18.1%,占全省投資的比重為60.2%,拉動全省投資增長10.9個百分點。
改革補短板,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2月,福建啟動深化醫改綜合試點;7月,省屬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拉開帷幕;9月,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有關政策相繼出臺……全省財政前三季度民生支出同比增長22.8%,占財政支出比重為75.4%,比去年同期提高3.7個百分點。
民生投入持續增長,一批涉及民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在增進民生福祉的同時,也為福建增強發展支撐能力、拓展空間潛力奠定堅實基礎。
“多區疊加”戰略格局的形成,推動福建促進更深層次的改革,邁出更大的開放步伐。
據統計,從掛牌到11月底,福建自貿試驗區共新增企業9990戶,同比增長4.17倍。
更具價值的,是自貿試驗區制度體系的先行先試。
目前,福建自貿試驗區已推出創新舉措109項,經評估,45項屬全國首創,其中已有30項分批、分期在省內推廣。此外,“一照一碼”登記制度在全國推廣,簡化CEPA及ECFA原產地證書提交需求和放寬海運貨物直接運輸判定標準的兩項做法,被復制推廣到全國四個自貿試驗區。更有對部分臺灣貨物“先驗放、后報關”,對臺灣水果“邊抽樣檢驗、邊上架銷售”,對臺灣電器、食品等進口采信臺灣官方認證和檢測結果等舉措,讓福建自貿試驗區充滿了濃濃“臺味”。
沿著“一帶一路”,福建海洋、海外優勢盡顯,項目合作頻頻開花結果。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首次實現中國海產品跨境交易的“線上交易、線下交收、人民幣結算”;柬埔寨貢布省的中國(福建)工業園區已現雛形;波蘭中國福建商品城完成一期招商……福建資本“走出去”機會越來越多。
福州新區,彰顯了大項目、好項目的聚集效應。“作為福州新區獲批后開工的首個重大項目,京東方將把項目打造成為在全球都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基地。”京東方科技集團董事長王東升表示。而按照福州市出臺的《福州新區建設行動計劃(2014—2020年)》,未來幾年,福州新區每年固定資產投資將不低于2000億元,到2020年,將累計完成超過1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
改革所迸發的動力,助推著新福建這艘巨輪,在大海上劈波斬浪,駛抵新的彼岸。
明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依然嚴峻,福建穩中求進的任務依然艱巨。
越是面對挑戰,越見擔當本色。牢固樹立和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新理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畏難、不懈怠,全省上下就能夠凝聚起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在“十二五”堅實基礎之上,實現“十三五”開局的縱身一躍,推動新福建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