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6日訊 最近,一則“教育部考慮推行多校劃片,為學區房降溫”的消息,在全國引發了對“學區房白買了嗎”等內容的熱議。這一消息也在福建省引發熱議。到底學區房會不會真的白買呢?記者昨日從福建省教育部門了解到,目前福建省暫未收到有關“多校劃片”的正式通知。相關負責人表示,省內各地現行的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近期不會有大變動,福建省將密切關注上級部門的動態。
教育部 考慮推行“多校劃片”
根據《人民日報》官方微信消息稱,上個月底,在教育部召開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一司司長王定華表示,教育部正在考慮推行“多校劃片”,也就是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小學初中,讓買了學區房的家庭也不確定到底能上哪個學校。王定華表示,將通過這種方式為學區房降溫。
這一消息,隨后被各大媒體解讀時,和今年3月的一次教育部調研座談會聯系在了一起。今年3月31日,教育部在24個大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調研座談會上部署,各城市要全面實行單校劃片或多校劃片,實現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這24個重點大城市所有縣市區100%的公辦小學、90%的公辦初中要實現劃片入學。其中,福建省的福州、廈門也成為試點城市。
福建省教育部門 將密切關注上級部門動態
昨日,福建省教育部門有關人士表示,暫未收到教育部下發有關“多校劃片”的正式通知,省內各地現行的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近期也不會有大變動。“登錄教育部網站,也未能查詢到相關的正式文件。我們也將密切關注上級部門的動態。”
該名負責人坦言,教育部的政策導向是為了促進教育均衡,而福建為了促進教育資源的優質均衡也在不斷努力。據悉,到目前為止,福建省已有97.6%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家庭住址與學校距離在3公里以內,實現就近入學。
福建省2011年 已試點小片區管理
此外,福建省自2011年啟動小片區管理改革試點,即城區義務教育的服務區劃分為若干個小片區,以片區內的優質校為龍頭捆綁周邊一般校,實行“師資互派、資源共享、統一教學、捆綁考核”的管理模式,全省共有39個縣(市、區)列入試點;去年初在全省范圍內全面鋪開。就在上個月中旬,省教育廳還就加強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小片區管理”捆綁考核工作印發意見。
福州小學 現行入學政策不變
福州市教育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福州現有小學入學政策為“劃片招生、就近入學”,農村按自然村招生,市區按劃片范圍招生。說得通俗一點,即為單校劃片,即一個片區對應一所小學。目前,福州市區已實現公辦小學100%劃片上學,符合教育部在今年3月所提的要求。
對于此次網上熱議的“多校劃片”政策,福州市教育局有關人士表示,目前沒有收到上級部門的文件,現行入學政策不變。
初中升學政策,則是從1998年取消“初考”,改為免試就近對口初中入學政策。今年8月,福州市出臺“初中校多校捆綁派位”政策,從2020年開始執行,首批8所試點初中校兩兩捆綁成4個小片區,這8所初中原對口的22所小學學生,在小學畢業時,若“兩證”不統一,將采用電腦派位的方式在片區對口初中上學,而對“兩證”統一的片內生,仍執行原有的對口直升初中入學。
調查 熱門學區房價格趨穩
“這幾天來看學區房的,都擔心‘多校劃片’會實施。”驪特房產東街片區的經理劉小丹說,學區房的價值就在于“名校”的準入資格,沒了這個,價格無疑會下降,因此看房人都怕自己會接了高價學區房的“最后一棒”。
不過,劉小丹說,“多校劃片”在福建省并未落地,因而“學區房的熱度不會減,該買的還是會買”。
驪特房產溫泉片區的經理詹雄茗介紹,去年以來,福州學區房的房價,在波瀾不驚的樓市大環境中“一騎絕塵”。鼓二小、二附小、福州實驗小學的學區房,去年均價在2萬元/平方米左右,目前小面積房已突破3萬元/平方米,大面積的也要2.4萬~2.5萬元/平方米;錢塘小學、溫泉小學的學區房也由去年的1.8萬元/平方米漲到2.4萬~2.5萬元/平方米,漲幅已經接近40%~50%。
多位中介人士表示,由于福州學區房的價格基數在一年內大幅增長,短期已經具備一定的價格抗性,因而這兩三個月來,價格逐漸企穩。不過,未來若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狀況持續,學區房價格長期還是看漲。
聲音 重點解決教育均衡問題
記者隨后走訪了榕城幾所熱門公辦小學。一名公辦小學校長表示,本著教育政策的出臺必須提前告知的原則,如果真的要實行“多校劃片”政策,也需要過渡期。但即使實行“多校劃片”,假如擴大現有劃片范圍,只能短暫性緩解學區房購買熱問題,但未能改變片區與片區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不均衡,實際上還是“治標不治本”。
也有家長對“多校劃片”的政策產生擔憂,有家長認為有可能會造成孩子舍近求遠,上學不方便的情況,“還不如促進教育資源的流動,加大教育投入”。也有家長表示,應保障隨機派位的公正性,“體現公平公正,這樣各校發展均衡了,家長的心理負擔也就沒有了”。
“學區房熱”折射盲從和焦慮
熱炒學區房,除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外,廈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冬亮還分析,福州、廈門的學區房大多建于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期,和新規劃的建設住宅區對比,周邊配套設施相對完善,路網便利,也影響了價格。
在朱教授看來,不少“名校”存在一定的歷史沿革,相對有優勢,但很多時候,家長們對學校的情況并不了解,所謂“好”,只是聽說別人家的孩子都去了這所學校,所以也想辦法把孩子送進去,這是一種盲目的從眾心理和焦慮心理的折射。“客觀地講,近年來,教育資源經過整合,薄弱學校的情況有所改觀。”
此外,他也建議家長不必過于擔心,購買學區房是一種市場行為,而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肯定會考慮到多方面因素,并非生硬干預。(海都記者 郭若冰 高洋洋邱也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