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看天,低頭刷屏。不知何時,生活在城市的人們,熱衷于朋友圈曬藍天白云。
最近,北方多地飽受霧霾之苦,福建空氣質量卻“顏值爆表”。根據環保部最新發布的10月全國排名,“氣質”最優的冠亞軍就是福州和廈門。這是自2013年實施新空氣質量標準以來,福州“氣質”首次領跑全國。
“從河北到福州,一下飛機看天空還以為到了歐洲”“來廈門旅游,藍天白云,有點醉氧”……外地朋友一到福建總忍不住贊嘆曬圖。福建網友則調侃回復:“以清新福建的名義,請干了這杯新鮮空氣!”
跑環保口多年來,我已習慣每天起床開啟“看天”模式。所幸,越來越多的日子里,抬頭,45度角上仰,都會會心一笑。
翻看自己的稿件,數據更有發言權:2015年上半年,全省9個設區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平均96.2%,比全國高出23.5個百分點。2013年起,福州、廈門成全國首批74個實施空氣質量新國標的城市,在環保部每月公布的排名榜中,一直是排名靠前的“優等生”:2013年,分別位列全國第4名和第8名;2014年,位列第7名和第8名;今年上半年位列第5名和第10名,第三季度位列第3名和第4名。
福建藍,為什么這么藍?好空氣離不開老天爺恩賜和“天生麗質”——依山傍海,空氣擴散條件好;森林覆蓋率65.95%,連續37年位居全國第一……
然而,藍得如此任性,絕非偶然。長期采訪中,我在尋找答案:
首先,離不開頂層設計。從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前瞻性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到2010年《福建生態功能區劃》正式實施、2013年《福建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再到2014年3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福建成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一系列頂層設計廓清發展方向,明晰發展路徑。
其次,離不開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先行先試。從率先全國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到率先全國探索流域補償機制,我省在體制機制上大膽探索,如,2010年在國內率先實行環保“一崗雙責”,實現從督企向督政轉變;2014年起對34個縣市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不唯GDP論英雄”;2014年9月開啟排污權交易,僅一年交易額就突破億元;率先推行“綠色信貸”,斬斷污染企業資金鏈條,目前累積收回、否決、壓縮銀行貸款14.44億元……
“我們寧可現在做‘惡人’,也不能做歷史的罪人。”在環保廳采訪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出重拳、用重典、動真格,近年來,環保執法從一兩場風暴變為頻刮的“四季風”。
一任接一任,一張藍圖繪到底,環保執法硬到底,讓清新空氣成常態。
好空氣能帶來什么?“清肺游”熱了,上半年全省累計接待游客1.15億人次,旅游進賬1344億元,同比增長13.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廈門朝陽等海洋生物藥企、正德光電等高新技術企業紛至沓來,生態紅利碩果累累。
好空氣能帶來什么?福建人的驕傲感和幸福感十足。朋友圈里,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曬藍天白云。遠離霧霾,陽光燦爛,碧空如洗,大家一起享受著好天氣帶來的好心情。
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更是民生幸福的靠山。跑環保口多年,記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氣顏值也是競爭力。昔日比財富比GDP,今朝更要比內涵比“氣質”。
不過,空氣污染是自由流動的,誰都難以獨善其身。雖然上月空氣質量排名奪冠,我們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掉以輕心。外因不可控,我們能做的只有加強“內功”:多種樹,增強免疫力;少污染,減少癌細胞。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清新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11月11日,省委召開常委會專題研究環保工作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要進一步提高新上項目的環保準入門檻,環保標準不能降低只能提升,有條件的項目要對標國際,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排放。
11月13日召開的省委九屆十五次全會為今后五年作出承諾: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相信未來五年,清新福建,沒有最藍,只有更藍。
(記者 潘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