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網記者 吳曉鋒
見習記者 戰海峰
通訊員 張瑞濤
生活中,常有車商因隱瞞消費者銷售事故車、二手車而被判三倍賠償的案例,但銷售新車也遭此“懲罰”實不多見。近日,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受理的一起汽車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經過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后“塵埃落定”,法院最終認定汽車銷售商隱瞞其所售新車系召回車的行為構成欺詐,判決撤銷買賣合同,被告退還原告購車款109700元,并賠償原告三倍購車款390000元。
2015年5月30日,原告余某與被告某汽車公司簽訂買賣合同一份,約定余某以13萬元的價格購買被告銷售的某品牌轎車一輛,交車時間為5月31日。根據合同約定,原告于合同簽訂當日向被告支付了購車款109700元,被告向原告出具《收款收據》。5月31日,被告并未向原告履行交付車輛的義務。6月1日,被告向原告出具《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6月5日,原告至被告處提車時發現,被告交付的
車輛車架號與合同約定不一致,故原告未將車輛開走。事后,原告在網上查詢后發現,合同約定的以及要實際交付的汽車均屬于召回車輛的范圍,原告遂拒絕該汽車公司的交付,并要求被告進行賠付。被告則拒絕處理此事。無奈之下,余某便以汽車公司存在欺詐為由訴至渝北法院,要求撤銷合同并賠償三倍購車款。
被告辯稱,被告行為不構成欺詐,不應該承擔三倍賠償責任。首先,主觀上無欺詐故意。被告并未對其所售車輛屬于召回范圍的信息加以隱瞞。汽車生產商已于2015年3月10日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官方網站上公示了所要召回的車輛具體型號、范圍、車架號碼等詳細信息,該行為即向所有消費者履行了告知義務。其次,客觀上無欺詐行為。因為在合同簽訂后,被告已經按照生產者要求更換了缺陷汽車的燃油泵,產品缺陷已經消除,所交付車輛的質量、性能完全符合國家相關質量標準。
庭審中,被告在銷售車輛過程中是否存在欺詐行為成了本案的爭議焦點。
庭審查明,原來該品牌汽車的生產者發現,在2012年8月26日至2015年1月30日期間生產的轎車,供油系統存在某種缺陷,需要更換改進后的燃油泵才能消除此缺陷。根據相關規定,生產廠家便于2015年2月4日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提交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計劃》,擬召回該期間生產的轎車13余萬輛,并授權銷售商為消費者免費更換改進后的燃油泵。本案原告購買的車輛恰巧屬于該期間內生產的,因而也被生產者列入召回范圍。另外,在2015年5月31日,即在合同約定的車輛交付當日,被告便對案涉車輛進行了修理,并對燃油泵進行了更換,在6月5日進行車輛交付當天,車輛缺陷已經完全消除。
法院審理后認為,欺詐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本案中,作為汽車經營者的被告在與原告簽訂《汽車銷售合同》前明知涉案車輛為缺陷車輛召回車輛,被告卻在簽訂合同時仍對原告隱瞞了這個至關重要的信息,使得原告作出了購買或者以上述價格購買的錯誤意思表示,最終導致原告與被告簽訂《汽車銷售合同》,并按照合同約定履行了《汽車銷售合同》中約定的全部義務,被告的行為已構成欺詐。此外,雖然被告在交付車輛之前已經主動消除了質量缺陷,但這仍然無法改變在簽訂合同時以及合同履行過程中存在欺詐的事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之規定,法院遂作出上述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