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雨
取個洋名,卻是中國造,這樣的牌子在消費品領域隨處可見。筆者認為,從企業經營角度看,只要不是傍洋名牌,主觀上想誤導消費者,尚可以接受,但非要編一套“海外傳承”的故事就不對了。從消費者角度講,“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亮”,這種觀念至今頑固,缺少對中國產品的自信和包容。
中國品牌沾點“洋邊”更好賣,尤其是鞋服和日用品,諸如法國路線、美式休閑,亦或是意大利風情。例如某號稱意大利品牌的皮鞋,其實就是國內生產,設計總監也是中國人,只不過是在意大利注冊的商標。但這樣折騰一下,就能把價格賣得高高的,動輒兩三千元一雙。
如果說早年達芬奇家具、xx華倫天奴服飾之流尚且是山寨式的忽悠,如今很多中國產的消費品質量一點也不差,而且大量國際知名品牌也是“made in China”,但企業非要披“洋皮”自有其苦衷——消費者認這個。
就拿兒童安全座椅來講,大商場里一眼望去品牌名稱越是洋氣,標價也越高。據報道,有位消費者花了大價錢,本以為買了個國外名牌安全座椅,可上網一查方知它是國產品,當即后悔不已,叫苦連天。國產的安全座椅從做工到標準都不差,正確使用之下完全能保證他家寶寶的安全,可這位消費者認準了只有外國的好,就是因為他對中國產品缺乏信任。
如果深“扒”起來,目前國內很多知名的“洋品牌”其實都是土生土長的國產貨?!都~約時報》曾報道,作為中國零售企業吸引消費者關注的一部分,神秘難懂的英文名稱大范圍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店面、購物袋和衣服標簽上。
筆者可以理解企業的苦衷,尤其是許多為國外品牌代工的工廠,生產技術、產品質量都挺高,但獨創新品牌太難了,取個“洋名”,給消費者留下進口“高級貨”的印象,更容易脫穎而出。
與之相對應的,很多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絞盡腦汁想個中國風味的中文名,來贏得中國消費者的認同和信任。
這背后反映出消費者對我國產品的自信心不足。
經國務院批準,自2017年起,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正是因為目前我國加快品牌發展的條件已經具備,發展品牌經濟正當其時。
筆者認為,一個品牌名字該是西式的還是中式的,關鍵要看它如何定位自己。品牌沒有國界,一個志向高遠的中國品牌,應該想的是如何被更多人喜歡,如何被更多人接受,如何更多地走向世界,不必拘泥于自己到底叫中國名還是外國名。
同樣的,作為中國消費者,在看到那么多海淘回來的國外品牌商品打著“中國制造”的標簽時,更應該對中國產品樹立起自信,給自己國家的品牌多一些包容和愛護,少一些歧視和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