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投資理財騙局步步升級,從單純的投資故事晉升為在一場騙局中加入虛擬幣、傳銷甚至互助幫扶等多種元素,騙取投資者大量錢財。《天天315》今日聚焦:投資理財套路深,投資者務必慎之又慎。
央廣網北京4月26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有高額分紅,每15天獲利10%,隨時可以取現,還可隨時退回本金,面對如此網絡投資理財誘惑,估計不少朋友都會心動。在北京工作的史先生就在朋友的推薦下,在手機上下載了一個叫領航者的APP,加入了投資理財的行列。首先吸引史先生的是它的回報率,15天10%,不算太高,但是也不低,而且收益會直接打到投資者的銀行卡里。
“作為一種投資類型,每投1000塊錢就是100塊錢的利息。注冊會員需要200塊錢,注冊之后,投1000塊錢后200塊錢會返還。”史先生說,“剛開始我害怕不靠譜就投了四百塊錢。它屬于給別人打款,就是配對上領航者的會員,我把錢給他打過去,然后他可能會把錢又打給別人,就是這樣的收益環節。”
史先生還是比較謹慎小心的,一開始他只是投了很少的一點錢。但是看到這個領航者確實每15天就往他的銀行賬號里打入他應得的盈利,史先生覺得這家公司還是挺靠譜的。但是漸漸的,史先生發現想要拿到自己應得的回報,越來越難了。
史先生說:“我們好幾個人都是領航者的會員,他有一個‘提供幫助’。我提供幫助1000塊錢,可能就有人接到我這個單,然后我就必須用銀行卡或者支付寶把錢轉給他。”
記者:“轉給誰?”
史先生:“轉給領航者的會員。”
記者:“是指定的會員還是轉給領航者的公司?”
史先生:“可能是他們公司的某個會員吧,反正每次都不一樣。”
記者:“你轉錢的時候不是轉到APP上,而是轉到某個個人上是嗎?”
史先生:“對。”
這家名叫領航者的投資公司,為投資者提現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如果一筆資金不滿一千元,15天獲得的利潤不到100元,這樣就不能提現。據說不能提現的“零錢”被捐助給了貧困兒童購買衣物和文具。
不僅一筆資金不滿一千元不能取現,領航者公司還設置了其他提現門檻,比如隨機要求復投,即隨機抽取投資者,要求現在不能取現,必須再投一次才有取現資格。還有系統升級,不能取現。總之,不讓投資者取現的理由很多。
為了把投資者的資金扣住,這家叫做領航者的投資公司真是絞盡腦汁。他們還設計了一種叫永恒幣的虛擬貨幣,要求投資者購買。當初購買的時候是1000塊買幾個、十幾個永恒幣,然后幣值一路上揚,之后又一路下跌,套住投資者的資金。到現在,一個永恒幣也就值一分錢。
只要投資者沾上領航者,這家公司就要想盡辦法讓投資者不斷投錢,循環往復,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把投資者的錢牢牢扣在公司的手里。這些方法包括:用各種理由扣住投資者的一部分投資款不予返還,并以此要求投資者不斷追加投資; A投資者的投資款直接打到B投資者的賬戶上,而A投資人的賬戶又接受C投資者的投資款,如若其中一位投資者停止打款,其他兩位投資者就會受到影響。用這種投資者之間的互相牽制脅迫投資者不斷投資。如此運作方式,把眾多投資者牢牢控制在投資公司的手中,不斷裹挾投資者追加投資。
史先生說:“我投了一千塊錢進去,15天之后就獲利了,別人給我打款,因為我注冊的時候有一個銀行卡號,他就打給了我,我就要確認,就是這個獲利方式。”
記者:“大概打了多少次以后,你發現這個款不能順利的打過來,它開始有限制了?”
史先生:“有10次左右吧。”
記者:“他的限制手法,比如有系統升級,還有什么?”
史先生:“還有就是網頁打不開。有人舉報后,過一段時間就能打開了這種的。”
記者:“你該返的利返不回來怎么辦呢?他拿什么東西能夠讓你繼續在里面?”
史先生:“如果不再往里面投錢,這個賬號就會被封,要解封又得交1千塊錢,所以必須往里面投。”
他們還運用了某些類似傳銷的手法。比如投資越多,進階越高,分紅越多,當然,一旦被套牢,損失也越大。
史先生說:“不甘心這個錢回不來,有的人比我投的還多,有5萬、6萬。因為他們有一個普通會員,有一個領航會員,然后是領航大師,大師的級別就是說,會員越多分成越高,但是他們套進去的錢也越來越多。每個領航者要是成為了大師,必須要有200多個永恒幣,而且還不能賣掉。這個200多個永恒幣,相當于好幾千塊錢。”
記者試圖按照投資者提供的網址、APP以及電話聯系領航者公司,結果發現所有的聯系方式都已經失效,公司如同人間蒸發。
關于這一話題,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蘆云以及北京潮陽律師事務所胡鋼律師共同作出分析與解讀。
經濟之聲:您認為,史先生所遇到的這家名字叫做“領航者”的投資公司使用的這種投資方法,到底是屬于什么樣的性質?
蘆云:“它是通過平臺的方式來征集投資,實際的投資的程序有點類似于傳銷,因為其也是分級分節,然后按照人頭計算的。但在具體運營時,由于攙雜了很多較晦澀,甚至是杜撰出來的名詞,所以可能導致消費者對信息沒有完全理解,存在隱瞞或者誘導的情況。由此,這種投資方式可能涉及到詐騙或是非法集資。”
經濟之聲:為了讓投資人不斷追加投資,這家投資公司采用了諸如扣留投資款、虛擬貨幣、根據投入資金的多少不斷進階、投資人之間互相牽制等等方式,您認為這些方式都存在哪些問題?
蘆云:“至少從目前來講,我認為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投資人往往只關注自己能獲得的高額回報,而忽略了對所謂的投資項目具體內容的了解。第二,此案件明顯是通過連環設局的方式限制了投資人,混淆了投資人的視聽,最終達到資金套牢的目的。第三,經營者以所謂系統升級等理由來組織投資人變現,這涉及到技術的問題,投資人是無從知曉的,所以會處于被動、弱勢的情況。第四,合同的操作流程是否合法有待考究,既然投資人把錢投到這兒,那么經營者是沒有理由去限制其退出的,同時,合同中也沒有表明有這樣的機制。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去懷疑,這是一種很明顯的圈錢、詐騙行為。”
經濟之聲:您認為,像史先生遇到的問題,現在公司已經消失,投資者的損失是否只能自己承擔?
胡鋼:“投資者現在更需要的是冷靜,采取‘抱團’的方式加強各方的聯系,形成共同行動的理念,以堅定的決心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要付諸行動,建立相關的組織,共同出資、聘請律師積極收集相關證據,若確定經營者是逃之夭夭了,那么,這就明顯構成了攜款潛逃的犯罪行為。對此,要盡快的向公安機關進行報案,累計消費者的涉案金額,數額越大,越能得到公安機關等的高度重視,這也會加快整個案件的偵破速度。最后,投資者要汲取教訓,謹慎投資。”
經濟之聲:在我們的報道中,曾經多次報道投資風險的問題。比如勾畫投資愿景忽悠投資者投資的;用虛擬貨幣的漲跌套牢投資者錢財的等等。有些時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問題的投資項目,有些投資者卻依然篤信不疑,您認為其原因在哪里?
蘆云:“我認為核心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經營者無疑給了投資者高收益的承諾,有些個案開始以‘小魚釣大魚’的方式吸引眼球。最后,當你真正把大筆資金投進去時,本金可能都一去不返。第二,經營者花樣翻新,雖然類似的報道已有很多,但那些涉嫌違法犯罪的經營者往往會翻新花樣,換個馬甲又卷土重來,所以,對于金融投資,消費者和投資人都需要擦亮眼睛,不能只看表面。第三,投資人缺乏相應的法律以及金融知識,加之相關主管對互聯網金融投資的執法力還不夠強,由此,讓涉嫌違法犯罪的企業有了滋生的土壤。所以,一方面投資人應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另一方面提倡相關的主管機構要在相關領域加大力度,健全法律和相關的金融制度,更好地來保障投資人‘口袋’的安全。”
經濟之聲:您認為,對投資者而言,發現哪些問題就應該及時終止自己的投資行為,及時止損?
胡鋼:“首先,投資者要了解清楚對方的主體資格,若整個商業模式前期比較正常,后期違背了正常的商業邏輯,那么,無論對方以什么理由作為說辭,都要堅決地離開。再者,投資者的心態要更加平和,理性看待投資中所遇到的問題,保重好自己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