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實為小蟲蝦”“無核葡萄抹了避孕藥”“吃大盤雞能感染禽流感”……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容易使謠言不脛而走。有數據顯示,網絡謠言中“舌尖上的謠言”占45%,食品安全領域成為網絡謠言的重災區。(據4月18日《人民日報》報道)
誠如報道所言,舌尖上的謠言肆意泛濫,混淆視聽,擾亂消費者判斷,再不出重拳整治,不只是給公眾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給生產經營所帶來的危害更甚。2015年一段“蘋果打蠟有毒”的視頻致使蘋果價格下跌1/3,前不久一條“塑料紫菜”謠言給福建晉江等地的紫菜產業造成近億元的損失。
舌尖上的謠言之所以層出不窮,與打擊乏力及造謠成本低息息相關。以此次“塑料紫菜”謠言事件為例,福建、江西、河北等地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其中兩地宣稱鎖定兩名涉嫌造謠者。新浪微博對“塑料紫菜”視頻的最早發布者作出永久禁言處理,并按照謠言擴散程度對參與轉發的用戶分別作出了禁言、禁被關注、扣除信用積分、加標簽注明等處理辦法,但這些人難保不換個馬甲卷土重來。
謠言的治理關鍵在“三不”: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造謠是傳謠與信謠的基礎,沒有造謠就談不上傳謠,更不會有信謠的問題。因此,打擊造謠者必然擺在首位。但是現有的法規中,不少舌尖上的造謠者還很難用《刑法》處罰。像“塑料紫菜”謠言,損害了具體廠家及超市的信譽,可依照《刑法》規定的損害商業信譽、商品信譽罪追究刑事責任。但更多的食品安全謠言損害的是不特定對象的聲譽和利益,如“蘋果打蠟有毒”,其給眾多的果農帶來的危害非常嚴重,可這種行為無法用損害商業信譽、商品信譽罪追責,也不符合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罪的構成要件。此類造謠者面臨的最重處罰只是治安處罰,這與其給社會造成的危害明顯不對等。如果連對造謠者都無法實現重拳打擊的話,又怎么能震懾住傳謠者?
在食品安全風聲鶴唳的當下,“塔西佗陷阱”使得不少人對舌尖上的謠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謠言帶來的社會嚴重危害再也不能等閑視之了。前不久,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單位和個人編造、散布、傳播虛假食品安全信息,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應當移交公安機關依法處理,這明確了對舌尖上的謠言治安處罰之路。但此舉離重拳打擊還相去甚遠,《刑法》的缺位是拳頭不硬的軟肋之一,查處機制不健全是拳頭不硬的軟肋之二。有此兩個軟肋,則拳頭即使舉得再高,落下來時難免不輕飄飄。重拳懲治舌尖上的謠言該動真格,補齊法律短板、健全查處機制,這些基礎工作必須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