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藍碳有利于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
目前,我國藍碳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科技部、環保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家海洋局先后安排了30多個涉及藍碳的科研項目,催生出一批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國家‘南紅北柳’‘藍色海灣’等工程的實施,為推動藍碳發展積累了經驗。”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張占海說。
“中國廣闊的海域、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扎實的科研條件,為發展藍碳奠定了堅實基礎,藍碳發展潛力巨大。”張占海說,發展藍碳,將會對這些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起到促進作用,有利于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升海洋生態養護水平;未來,通過引入市場機制、改變現有保護格局,發展藍碳還能提高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對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有專家認為,發展藍碳還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藍碳將有利于分擔和緩解碳排放壓力,是“減排”之外的另一條可行路徑。
“發展藍碳,還將促進我國海洋經濟健康發展,有助于構建一個以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經濟新模式和產業鏈,催生海洋生態工程、生態旅游、碳交易等新型業態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張占海說。
專家建議,推進藍碳增匯工程、完善藍碳標準體系
當前,藍碳發展迎來重大機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增加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碳匯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甲烷、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排放”;《“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開展海洋等生態系統碳匯試點”的要求;《關于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見》提出“探索建立藍碳標準體系及交易機制”。
據介紹,下一步,除了大力推進藍碳增匯工程,通過修復海草床、紅樹林和鹽沼等提高我國海洋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還將持續完善藍碳標準體系,推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工作等。
專家建議,把發展藍碳作為支撐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強化藍碳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建海岸帶自然景觀,培育海洋生態工程、生態旅游、生態養殖、藍碳技術服務和碳交易等藍色經濟新業態,將沿海地區生態優勢轉化為資產和經濟優勢。(記者 劉詩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