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走掉1萬?
伴隨著調控從短期政策演變為長效機制,鏈家業績出現大幅下滑,首當其沖的便是王牌業務——房屋買賣。
調控以來,最低迷的月份里,北京、天津業績同比下降超過七成。上海更是出現了關店離職潮,多名鏈家員工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反映,上海鏈家員工從3萬人減少到2萬人,身邊很多同事都離職了。更有區域總監表示,因為離職人員過多,部分轄區領導為了離職比例不超過公司規定的上限,不得不延遲給員工辦理離職手續。這便導致有些員工已經離職半月之久,鏈家的系統上依然顯示為在職狀態。
對此,《國際金融報》記者聯系鏈家地產,其公關人員表示,門店數量和員工人數涉及商業機密,不方便透露。他強調門店數量相較以往并無太大變化,關店是為了優化門店分布。
業績不佳倒逼成本縮減,為了嚴控人力成本,上海鏈家11月發起了改革,主要是降低底薪、拔高提成。此舉無疑更加以結果為導向,一名剛畢業的鏈家員工坦言,新政對有經驗有資源的老員工有利,對于新人而言可謂雪上加霜。在環境變化和新政壓力下,鏈家員工面臨著“走”或“留”的選擇。
《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了7名鏈家離職員工,其中超過半數入職時間不足1年,6名員工坦言市場遇冷是他們離開的根本原因。咨詢少、帶看少、成交少是他們對今年房產中介市場最深的感受。
不僅如此,鏈家在租賃市場中同樣承壓。當前鏈家租賃業務分為普通租賃和自如。普通租賃業務一直是鏈家的短板,因為不賺錢始終未能自上而下得到重視。
直到自如的發力,鏈家才稍微找到些在租賃市場的話語權。
然而隨著鼓勵租賃政策的出臺,長租公寓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其中不乏萬科、龍湖等頭部房企。
此外,由于自如多為收集散戶房源通過簡單裝修分割,加以出租,房屋品質與房企自建運營的相比,并無優勢。且新房源初次出租時,裝修時的環保安全問題屢受詬病。
在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看來,單純就效益而言,私人房源也不錯。但結合“租售同權”等概念,機構房源在未來明顯更具推行性。
遍布各地的經紀人和他們手上的房源,一度被視作中介公司的生命線,當買賣和租賃雙線受阻時,鏈家曾經筑起的安全壁壘或許已然不再固若金湯。
嚴躍進坦言,市場行情同比下滑,傳統中介業務的受挫,對于鏈家而言,除了影響其賬面的財務數據,更將直接導致外界對于其估值打上折扣。
大佬們已經悉數落座,劇幕即將拉開。市場后續被激活的可能性并不大,鏈家上市之路這出大戲,左暉要如何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