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海淀法院審結一起被告人設立、維護專門用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虛假“最高人民檢察院”等非法網站的案件。據悉,此案系《刑法修正案(九)》自實施以來,海淀法院審結的第一起“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案件。
2015年10月間,33歲的李女士在海淀區武警總醫院內,因登錄虛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站”等非法網站,造成巨額經濟損失。報警后經偵查發現,一位胡姓男子與該案中的非法網站存在直接聯系。胡某自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間,明知巫某(男,29歲,另案處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違法犯罪活動,仍利用信息網絡為其設立、維護專門用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虛假“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站”等非法網站。
經查明,巫某通過QQ聯系胡某,讓他模仿制作 “最高人民檢察院”、“銀監會”等網頁并使這些虛假網站能夠竊取客戶登錄網銀的所有密碼等資料。
胡某利用信息網絡設立用于實施詐騙犯罪活動的網站,行為已經觸犯《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九條的規定,該條明確規定,設立用于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的,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所以,本案胡某的行為已經構成“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
最后,法院判處被告人胡某有期徒刑2年,罰金5000元。(記者 邱錦)
相關報道:
該案法官對記者解釋,雖然胡某辯解稱他主觀上并不明知設立該網站的目的在于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但無論是從涉案仿冒網站設立方式的非正常性,仿冒網站獲取訪客個人金融賬戶名稱、密碼等私密信息的隱蔽性,還是從仿冒網站對于網絡殺毒防護軟件攔截功能的規避行為,胡某均能夠認識到該仿冒網站極有可能是用于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就這一點而言,并未要求他有超出常人的認知能力,而且他本人在公安機關的供述中也表明是存在僥幸心理才鋌而走險,因此該點辯解法院沒有采納。
針對虛假高檢網站詐騙案,法官表示,即使沒有直接參與網絡詐騙,但只要實施了設立用于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或者發布有關制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或者其他違法犯罪信息,為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發布信息,情節嚴重的,都構成犯罪。(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