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中國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23年前后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十九大報告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就相關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中國在2023年前后人均國民收入超過1.2萬美元,進入世界銀行認可的高收入國家行列,屆時中國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徐洪才說。
徐洪才認為,因為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未來增速會不斷放緩,在2020年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前經濟增速在6.5%以上,此后逐步下降,到5%左右甚至3%-4%之間。而中國經濟也將逐步實現新的變化,比如變成創新強國、制造強國、金融強國。
中國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1世紀》:十九大報告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你認為,2020年中國經濟如何?
徐洪才:目前到2020年還有3年時間,未來三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經濟能繼續保持平穩運行的態勢。
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為6.9%,全年實現6.8%的增速沒問題,后面三年即使經濟每年實現6.4%的增長,也可以實現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預計2020年之前,中國年均經濟增速在6.5%以上。
2016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為8000多美元,2020年超過1萬美元沒有問題。
到2020年,中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創新驅動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
中國在2023年前后人均國民收入超過1.2萬美元,進入世界銀行認可的高收入國家行列,或者說屆時中國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來幾年,只要中國居民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長保持基本同步,就可以實現這個目標。
預計中國經濟繼續保持“新常態”,潛在經濟增長率將逐步下降。2020年之前,中國經濟增速在6.5%以上,2025年可能回落到5%左右,2030年可能只有4%,然后在3%-4%穩定一段時間。未來對于經濟翻番不應該更多地強調,而是更多強調增長質量。
《21世紀》:十九大報告提出,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如何看待這一目標?
徐洪才:十三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F在提出的目標是建成現代化強國。這個現代化強國的指標更多。經濟指標只是其中的一個指標。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是不斷調整的。有學者按現價測算,2050年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在3萬美元左右,這個還不能確定。因為還有價格和匯率因素,屆時會是多少還需要仔細測算。
關鍵領域要加快改革
《21世紀》:十九大報告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如何解讀?
徐洪才:從十九大召開后的10年,甚至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之前,中國經濟仍是和平、發展與合作的戰略機遇期。在2035年前,中國將會發生幾個重大變化。如在2025年中國有望從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在某些局部領域,如航空航天、高鐵、核電、高壓電輸送等,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城鎮化方面,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0%,基本實現城鎮化。農村人口占比過多的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將改變。這方面會發生一些深刻的變化: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制度改革等,城市先進生產要素將與農村資源(如土地)進行深度融合,推動農業現代化。
《21世紀》:下一步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在發展方式等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徐洪才:2017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6.9%,超出預期。盡管目前中國是否進入新周期存在爭議,但是經濟增速短期小幅反彈是肯定的。
今年以來經濟超出預期,主要原因是外貿貢獻大,去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負的,今年是正的。從目前經濟運行情況來看,內需仍有下行壓力,主要是投資增速放慢,特別是工業投資放慢。
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增長,創新是關鍵。其中涉及新動能的培育。另外在關鍵領域要加快改革,比如在金融改革方面,下一步要加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力度。在綠色發展方面,需要清潔、高效利用傳統化石能源,提高新能源使用比重。
大家可能更關心中國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包容性增長,或者說中國社會各階層收入和財富分化能否有效縮小。應該看到,未來在促進經濟效率提升的同時,要更注重兼顧公平,讓更多中國老百姓分享到經濟發展和改革的紅利。未來全社會對養老服務、健康消費等方面服務需求大增。下一步要增加這方面的服務產品供給。這是未來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