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就在一夜之間,國企改革的步伐加快了,那邊混改重組動作頻頻,這邊處置“僵尸企業”的戰役也打得正酣。
“僵尸企業”指的是那些喪失盈利能力、資不抵債、主要靠政府補貼和銀行不斷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持續虧損3年以上、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被外界普遍視為“僵尸企業”的認定標準。
處置“僵尸企業”被認為是中央企業去杠桿的重要抓手。僵尸企業占用的土地、資金、原材料等社會資源長期閑置,同時,依賴銀行和財政不斷“輸血”維持,導致銀行不良貸款不斷累加,地方財政包袱沉重。甚至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形成“灰犀牛事件”。
8月29日,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降低杠桿工作視頻會議,國資委主任、黨委副書記肖亞慶強調,大力處置“僵尸企業”是落實中央企業債務風險管理的重要舉措之一。
“僵尸企業”清理力度加大
數據顯示,去年,國有企業清理退出“僵尸企業”4977戶,涉及資產4119.9億元。
“最近兩年,去除‘僵尸企業’的步伐還是比較快的,效果還是好的,對于經濟回升起到了明顯作用。”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全國不少省份都明確了處置“僵尸企業”的任務。例如,浙江提出,在2017年要認真完成處置300家“僵尸企業”;北京提出,將開展虧損企業專項治理,支持分類處置50戶以上“僵尸企業”;廣西表示,要建立“僵尸企業”數據庫,出臺處置方案。
9月1日,云南省政府宣布,通過兼并重組、清算注銷和破產關閉等措施,已穩妥處置“僵尸企業”53戶;8月15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通報集中裁定受理104件“僵尸企業”破產及強制清算案,開啟“僵尸企業”出清快速通道;今年上半年,珠海市斗門區已完成24家“僵尸企業”的清產核資……
“抓住‘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使得去產能得到迅速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能夠全盤搞活,它的地位和分量都是很重要的。”李錦認為,這輪改革成效顯著,原因是用對了清理“僵尸企業”這劑藥方,接下來是處理“僵尸企業”的攻堅期,還需要多方努力配合。
“壯士斷腕”需勇氣
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實現“僵尸企業”“安樂死”——這是國家發改委提出的要求,“市場化、法治化”是關鍵。
據中國政法大學破產法與企業重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介紹,目前,我國處置“僵尸企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破產清算的方法來實現企業的徹底退出,另一種是通過合并、重組等方式挽救“瀕死”的企業。
李曙光認為,對那些資不抵債的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僵尸企業”來說,破產清算是一種徹底的退出機制,“這對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優化,對實現市場的效率,對整個社會誠信觀念的建設,對于整個市場秩序的維護是很有效的。”
國企改革專家、上海天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波善也認為,目前清退“僵尸企業”最有效的方式還是破產,“過去往往通過優勢企業消化困難企業這樣的模式,這樣的模式非常不好,第一把矛盾掩蓋了,第二很可能把優勢企業拖垮。”
8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賀小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用破產方式來處置“僵尸企業”,可以徹底解決圍繞“僵尸企業”形成的各類債務鏈條,從根本上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政府重視,政策也支持,但破產清算制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困難重重。“現在實現市場化退出這塊還是比較少的,特別是破產清算,這個制度實施不徹底,很多地方也不敢‘壯士斷腕’。”在李曙光看來,壓力主要來自幾個方面:職工安置問題、銀行壞賬問題、政府穩定問題以及法院弱勢問題。
“職工失業以后怎么辦……如果想讓他們再就業,重上工作崗位,誰來投入這筆錢?”李曙光說,“(政府)為了穩定的需要,就施展各種‘拖字訣’,讓好的企業去背負壞的企業,不走破產這條路。”
“一旦企業破產多了,銀行壞賬就多了。”李曙光表示,很多銀行會因此抵制“僵尸企業”進行破產清算,甚至用“新債還舊債”的方式幫助企業。
而由于破產案件的復雜性,法院往往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完成一件案子的審理,這也影響法院審理“僵尸企業”破產清算案的積極性。
“如果是真的‘僵尸企業’,要多管齊下”
“解決地方政府后顧之憂的唯一辦法,就是將‘僵尸企業’與地方政府剝離,成立中央企業托管局,負責處置‘僵尸企業’和特困企業。”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聶輝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2016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曾發布《中國僵尸企業研究報告——現狀、原因和對策》(下稱“報告”),該報告的課題組負責人正是聶輝華。聶輝華團隊在報告中提出了減少“僵尸企業”的五條政策建議:第一,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尤其是慎用產業政策;第二,完善國資委對國企的考核指標,全面理解“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第三,強化銀行的預算硬化;第四,多渠道化解過剩產能,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網;第五,加快國企改革步伐,關鍵是明確國企定位。聶輝華還建議,成立中央企業托管局,將“僵尸企業”剝離出來。
對于處置僵尸企業,祝善波認為應該多從“人”的角度考慮,“國家不要再去保企業,應該拿錢投資引導這些人(職工)的再就業、再創業。”
“這是個細工慢活兒,需要仔細甄別是不是真的‘僵尸企業’,如果是真的‘僵尸企業’,要多管齊下。”李曙光表示,處置“僵尸企業”態度要堅決,不能首鼠兩端,顧盼左右。(張均斌)